东北网3月11日讯 《50万只绒山羊啃噬三江草地》报道后,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崔国文和谢晓来一致认为,在当前形势下,要想在黑龙江省内完全禁止绒山羊饲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应有一个过渡期。同时,政府职能部门要改变对绒山羊的养殖态度,将绒山羊控制在现有数量上,绝不能再发展。同时逐步实施舍饲圈养,禁止放牧。
增收不能以牺牲草原为代价
“草原和湿地一样,属于破坏了就不可再生的资源,所以说,尽管在草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也不能抱着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的思想。当地政府应该在养殖绒山羊的态度上有一个转变。”11日,东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教授崔国文说。
记者在农垦建三江分局采访中了解到,当地之所以在2004年提出大力发展绒山羊产业,就是因为经过论证,“当地草资源相对丰富,不利用就浪费了。按照现有绒山羊的数量,资源也利用了,生态也没破坏,农民还能增收。”
事实上,我省许多县市在发展绒山羊养殖上也是这个态度。
养殖户也可养牛和猪
6日,记者在建三江分局采访时,畜牧水产局局长孙本海对记者说,当初他们的确提出发展绒山羊养殖要达到几百万只,当时也是作为主产业来抓,但经过一两年时间,现在也改变了以发展绒山羊为主的结构,提倡多业并举,养殖户也可以养牛和猪。
谢晓来教授认为,一些县市的政府部门应该拿出具体办法和措施,寻找除了养殖绒山羊以外的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实行多业并举。
控制现有数量实行全面禁牧
崔国文教授说,我省养殖绒山羊的历史有好多年了,许多农户对绒山羊品种也改良了好几代。如果实行一刀切,农民的损失会加大。这里应该有一个缓冲的过渡性时期,以减少农民损失。“最主要的是一定要控制我省绒山羊的现有养殖量,不再引入和增加。”
一个事实是,即使政府部门不提倡养殖绒山羊,控制数量,实行多业并举,但只要有绒山羊存在,就会威胁草原,所以只有全面禁牧才能保证草原的安全。
省畜牧局草原处处长张毅力说,省政府已经对绒山羊的养殖有了一个全面规划,即改变粗放管理,实行舍饲圈养,政府补贴。
针对有的农民对舍饲圈养费时费力不理解,即使有了舍圈,还偷着到草地上放牧的情况,张毅力说,“一定要做好农民的工作,同时加强管理。”
读者张先生发来短信说,应该组织科研人员尽快研发出可以取代羊绒,兼具保暖、轻柔、环保等特征的新材料,以供人们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