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小西屯棚户区 闯关东保定人的“动力人家”
2008-03-18 10:04:15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吴昌林 姜雪松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18日讯 小西屯,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名字。作为河北人闯关东来到哈尔滨的最早落脚点,在当地人的记忆中,它的历史几乎同这座城市一样久远。在零星记忆中再现泛着岁月黄边的历史故事,是小西屯即将告别城市的谢幕演出。

  今天 居民怕火怕雨又怕风

  小西屯东临滨绥铁路线,西接哈尔滨电机厂道线,北抵电机厂围墙,是一片宽不过三四十米、长大约五六百米的城中村,是处于两条铁路之间的狭长区域。东边是小西屯的唯一出口,却由于电塔街立交桥的阻隔,只留下沿立交桥引桥的一条宽不过3米的土路与外界相通,大型车根本无法进去,从小西屯走到相邻最近的公交站,至少要10分钟。

  棚户区中央是一条宽不过两三米炉渣路,今年60岁,在当地住了40多年的张春孝老人说,这是棚户区最宽的一条路,被大家戏称为“中央大街”。

  由于地面炉渣越积越厚,周围很多老房子都变成了半地下室。“我们住在这里,怕火怕雨又怕风。”张春孝告诉记者,“下雨怕屋塌,刮风怕失火,真要烧起来,这里根本进不来消防车。”据了解,小西屯现有300多住户,大部分都是外来人口。屯内还有三四十间建于伪满时期的老房子,每到雨季都会倒塌几间。

  昨天 闯关东保定人聚居成屯

  在张春孝的指引下,穿过曲曲弯弯、仅容两人侧身而过的小胡同,记者来到小西屯最年长的老人,91岁的张金顺老人家中。老人住在一间低矮阴冷的平房里,围一床被坐在炕上,虽年事已高,却耳聪目明。他告诉记者,上世纪20年代他从河北保定闯关东来到哈尔滨时,小西屯就已定居了很多人,是当地唯一的居住区,居民以河北人居多。伪满时期,小西屯西边是日本人建的跑马场,张金顺曾在跑马场做过马夫。解放后,跑马场的地方建起了哈尔滨电机厂,新修的铁道线把小西屯夹在两条铁路之间。几年前,电塔街改造在小西屯的入口处修了立交桥,小西屯成了孤伶伶的城中村。

  明天 拆迁后建万平方米绿地

  “小西屯是原动力区内最早一片居住宅区,也是城市改造中遗留的一块死角。”据香坊区城建局局长刘振波介绍,随着棚户区改造工程的启动,小西屯所呈现的破败和落后也将从人们视野中永远消失。由于小西屯地处两条铁路之间,且上临高压线,开发价值不大,将采取易地动迁,沿铁路修建1万平方米左右的绿地,改善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