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法治聚焦
搜 索
肇事死亡率超总量10% “摩港营运病”到底该咋治
2008-03-20 09:26:24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李进胜 刘治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20日讯 随着天气转暖,非法营运摩托车、机动三轮车(俗称港田车)再次涌上街头,为此,哈尔滨市交警部门也再次对其进行专项治理。记者在随同有关部门治理过程中发现:低门槛、高收入、无法可依成了摩托车、港田车非法营运年年难治的主因。哈尔滨市有牌照摩托车、港田车约有5000台,99%都在从事非法营运,出台专门针对非法营运摩托车、港田车管理、处罚的相关法律法规已成当务之急。

  5000摩托、港田几乎都从事非法营运

  记者从交警部门获悉,2004年开始,除公共需求外,哈尔滨市已不再为摩托车、港田车办牌落户。目前,哈尔滨市有牌照摩托车、港田车约有5000台,主要为残疾人港田代步车、按规定更新注册的摩托车和在周边县(市)登记注册的摩托车。其中,港田车约占15%,哈尔滨市户籍摩托车约占20%,周边县(市)办理牌照的约占65%。其驾驶人群主要为下岗待业人员、残疾人和周边县(市)闲散人员以及部分变卖了个人承包土地后举家迁往哈尔滨市专业从事非法营运活动的农民。据交警部门统计,这5000余台车辆99%都在从事非法营运。它们主要集中在繁华商业区、居民稠密区、城乡接合部和各高等院校周边。目前,市区内已有120余处非法营运集散地。

  低价位、乱行驶带来巨大营运市场

  低价位、乱行驶是所有非法营运摩托车、港田车的共同特点,而由此产生的“便宜、快捷”,给非法营运者带来了市场空间。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摩托车、港田车的乘客群体多为学生、低收入者和外地来哈人员。曾搭乘摩托车的王女士给记者算了一下账:自己家住红旗小区,准备去学府路,打车要20多元,而乘坐摩托车仅需10元钱。且打车可能要遇到单行道、单双号、要等候信号灯,而“摩的”基本不存在此类问题,也不担心堵车。从双城来哈上货的张女士则表示,打车太贵,还担心司机绕路蒙骗自己,摩托车直接谈好价钱也不担心被骗。而当被问及安全问题时,两人的回答惊人相似“出事也轮不到我啊。”

  摩托、港田肇事死亡率超总量的10%

  虽然乘客“不担心”,但记者从交警部门得到的数据却显示:2007年哈尔滨市共发生摩托车、港田车交通事故233起,占事故总数的12.05%;造成51人死亡,占事故死亡人数的11.75%;受伤285人,占全市受伤人数的12.86%。据交警部门有关人士介绍:摩托车、港田车非法营运人员文化水平偏低,法制观念淡薄,闯红灯、逆行、超员超速、不带安全头盔等违法行为都属家常便饭,无牌无证的也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且,近年来,摩托车、港田车交通肇事逃逸问题突出,一旦发生事故,只要能跑几乎全部选择逃逸。在扰乱营运车辆经营秩序的同时,哈尔滨市利用摩托车犯罪的发案率也有所增高,有些人甚至就是摩托车车主。

  抓了放、放了抓无法可依造成无序

  近年,交警部门一直将摩托车、港田车作为治理重点,仅去年便开展20余次整治行动,扣罚摩托车、港田车5150余台(次),拘留78人,但违法营运车辆依然“春风吹又生”。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生存状况差、非法营运收益高、管理部门无法可依,对违法车辆抓了放、放了抓的治理方式都是非法营运摩托车、港田车难以根治的主因。

  由于投资小、无税负,非法营运摩托车、港田车在旺季每月收入竟能达七八千元,最低收入也在两三千元,为此很多人放弃了正常职业,专门从事这一行当。同时,从事摩托车、港田车非法营运的人员多是弱势群体,有的无文凭,有的身体残疾就业困难,还有的不愿意受约束,总想少付出多获取。交警部门作为管理主体,其管理范围仅限于道路交通违法,违法行为消除后就必须放车,而无法对其营运行为进行取缔。这种“抓了放,放了抓”的管理模式导致非法营运摩托车、港田车毫无减少趋势。

  培训、治理根治顽疾双管齐下

  如何解决摩托车、港田车非法营运问题,交警部门有关人士表示,首先,从政策法规上提供依法治理的依据,将“摩的”的非法营运行为列入交通客运处罚范畴。其次,严格两种车的销售渠道,严禁摩托车、港田车私下二手交易。再次,出台对其非法营运处罚办法,授权有关部门没收、销毁。对此,市政协委员万利民表示:摩托车、港田车驾驶人多为弱势群体,在加大治理力度的同时,应注意到他们的生计问题。政府应组织对驾驶人进行技能培训,帮助其转岗。同时,社会上对低价运输方式有需求,政府也可以对部分摩托车、港田车进行规范,加强安全培训教育并将其纳入合法营运范畴,或者引入新型安全的交通工具解决市场需求,替代摩托车、港田车,从源头转移低价运输市场,疏堵结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