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20日讯 19日,哈医大二院在黑龙江省率先开通国际医疗救助绿色通道。
据介绍,随哈尔滨市对外交流合作的加深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哈求医的外籍患者不断增加。哈医大二院近两年收治了100余名来自俄罗斯、朝鲜、日本、韩国、阿根廷等国的患者。该院被卫生部确定为国家国际紧急救助网络医院。为帮助更多外籍人士顺利在哈就医,哈医大二院昨天开通国际医疗救助绿色通道,并成立国际医疗救助专家小组。同时,哈医大二院一直秉承“双语教学”、“双语查房”的教学模式和临床管理程序的优良传统,为外籍患者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国际医疗救助绿色通道”的急诊流程是哈医大二院急诊科医生根据哈尔滨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的报告,了解患者病情进行分诊,可使病人直接送入医院病房,大大缩短了院内急救会诊时间,改变了原来的急救医疗模式;同时医院还出台新措施,正式成立了国际医疗救治绿色通道的行政保障组,主要负责指挥协调各科室对外籍患者的救治工作,同时负责规范监督国际医疗救治绿色通道的各项工作流程,医院还专门成立“国际医疗救助绿色通道”专家小组,具体负责医疗救治工作,保持畅通的通讯联系,随时需要随时就到患者身边。
近日,48岁的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居民伊琳娜因患脑垂体瘤,瘤体在脑内生长已经三年多,慕名来到哈医大二院求治,因其血型为汉族人中稀有Rh阴性血,市红十字中心血站紧急召集5名来自“Rh阴性血型流动血库”的志愿献血者专门为其献血。
12日早8点,患者伊琳娜在医护人员的陪护下准时进行了开颅手术。术中分开外侧裂之后,脑外二科副主任胡韶山教授发现患者肿瘤沿着海绵窦、中颅凹底和鞍区匍匐生长,包绕神经、颈内动脉、动眼神经、垂体炳等结构。胡教授在显微镜下,小心剥离,分块切除肿瘤,使视神经充分减压。肿瘤质地非常坚韧,尤其是海绵窦内与三叉神经等结构,界限不清,包裹紧密,这给手术带来了极大的难度。由于术中失血中国友人爱心捐献的600毫升Rh阴性血全部输入国际友人的体内,胡教授小心翼翼,克服重重困难,用时3个小时完成了整个手术。
目前,患者恢复良好,正在进一步的治疗和恢复当中。伊琳娜是该院开启“国际医疗救助绿色通道”的首位受益人,这一切的举动让他激动不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