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20日讯 题:娇滴女孩变成“铁姑娘”——记哈尔滨市道里区首届十大感动人物姜萍
记者 顾硕
![]() |
姜萍给同学们辅导功课 |
在哈市道里区首届十大感动人物中,有这样一个名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叫姜萍,她名列之首,她是一名农村教师……再平凡不过了。她是用什么感动了人们?带着好奇与疑问,我决定采访姜萍。
“我嘴笨,不太会说话。”见面后,姜萍一脸的差涩。
“我们今天不谈采访,只聊天。”
“姜老师,您到农村教学,一干就是17年,您不累吗?”我就此打开了‘话匣子’。
“累,但我太喜欢这群孩子,为了他们,累点也不算啥”简单的一句话,质朴的一颗心。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我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我知道农村孩子的先天条件并不比城里孩子差,只是农村孩子受到社会、家庭、校园环境的影响,我的任务就是教好孩子,缩短他们与城里孩子的差距。”说到这里,姜萍有些激动。
娇滴女孩变成“铁姑娘”
姜萍说到了,也做到了。在姜萍1990年毕业的时候,她就不顾家里人反对,毅然选择了去偏僻的乡村小学校教书。去过姜萍所在的小学校的人都知道,那是一个相对较偏僻的村庄,姜萍必须在4点钟前起床,坐80分钟的汽车,再走5公里的小村路才能到达华美小学校。她的同志常开玩笑地说:“姜萍在17年的时间里,仅上下班走过的总里程能绕哈尔滨市走10圈还多,每年穿的鞋比别人都要多买两双。”
为了农村孩子,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姜萍由一个娇滴滴的小女孩,锻炼成一个“铁姑娘”。
“您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心思都放在学生们身上,家人就必定疏忽,您抱怨吗?”
“抱怨谈不上,愧疚总会有的,我儿子两次手术,我都没能陪在他身边。”说到这里,姜萍停顿了一下。
“有人常常问我称职已经评到了中学高级教师,还图个啥?我啥也不图,为了这群孩子,我拼了。”姜萍镇定中带着激动。
傻得让人感动傻得让人心疼
平时里,姜萍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他们的冷暖,关注他们的成长。十几年来她利用自己有限的工资,给贫困生交学费,买学习生活用品,买学习资料,为了鼓励学生,出资给学生买奖品。“虽然花去了不少钱,但看到学生的进步,我从心里感到由衷地欣慰。”姜萍笑着说。
学校的老师都说:“姜萍是个傻子,她傻得让人感动,傻得让人心疼。”就连学校看大门的老大爷都感动地说:“姜老师为了村里这些孩子,每天晚上亮灯最久的窗户就是她的办公室,每天最晚下班的老师也是姜老师,她才30多岁,看上去却比40岁的人还老,我们看着心痛啊。”为此,姜萍只会傻傻的笑。
“您的班级成绩每次都名列前茅,有什么锦囊妙计吗?”
“当然有。”
“真的?说说看。”我再一次对眼前这位智慧的老师充满了好奇。
“例如,我会为成绩优秀的学生加上一个头衔。英语天才啦、作文大王啦、数学高手啦,这些在我们班级里都有。”姜萍骄傲地说。
数不尽的‘锦囊妙计’
![]() |
姜萍在家中备课 |
为了教好学生,姜萍不惜花费超常的功夫,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研究教学方法,用新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方法,把生活看作一本无字的书。对待学生,姜萍更是有一套过人的办法。
姜萍知道闫力伟同学平时上课不太守纪律,由于姜老师亲手用彩纸剪成一个桃子,上边写道:“闫力伟,你的字写的太漂亮了,如果你上课遵守纪律,那么你就更优秀了。锦囊妙计,切记不许给别人看。”
王凯同学是班里的作文小王,由于字迹不太工整,离获得作文大王的称号仅差一步之遥。姜老师便送给了王凯同学一个‘锦囊妙计’:“作文小王,想成为作文大王吗?那就把字写的漂亮些,试试看,加油呦。”
姜萍就是用这些看似滑稽的方法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想没想过,有机会调回市里工作。”
“想过,但不会去做。”
“为什么呢?”
“学生家长们知道了我获得了很多的荣誉,就怕有一天我会调走,在家长会上,这些家长们给我鞠躬,只想留住我,为了孩子,为了孩子家长的心意,我不会走。”看得出,姜萍太爱这群孩子了,这注定让她无法割舍永远属于她的农村教育事业。
记者手记:再唱儿时的歌
采访是在一个融洽的气氛中结束的,面对眼前这位瘦弱的乡村女教师,“老师”这个对我从小就觉得敬畏的字眼一下子变得多了些亲切。
离别时,我将用什么语言去道声再见呢?此刻,所有的语言都显得那么苍白。“姜老师,您辛苦了。”不知怎么,竟然脱口冒出这样一句俗不可奈的话,确是有点傻气。
步出校园已许久,“老师,您辛苦了。”这句看似很老套的话也好些年不曾说起,不是不想去说,只是不愿去说。每当看到某某教师收小费、某某教师课后办补习班等有损教师形象的报道,就让我渐渐的对教师恢了心。当再一次与教师近距离接触后,我抱怨自己过去固执的想法,内心感叹:“愿我们的教师队伍中会出现越来越多个姜萍。”一个普通的采访,让我心中又重新燃起对教师的敬意之情,值了!
“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窗前彻夜明亮……”嘴里哼着儿时的歌,离开姜老师的家中,怀揣着希望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