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整治“黑摩”遭“梗阻”哈市摩托车交通违法调查
2008-04-16 08:21:44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 李进胜 孙玉红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16日讯 今年3月初哈尔滨市开展集中整治违法上道行驶的摩托车、“港田”车专项行动以来,共取缔摩托车、“港田”车交通违法行为30366件,扣车3876台,拘留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人28名,公开销毁“黑港田”、“黑摩托”80台。经过反复打击,哈尔滨市3月份涉及摩托车、“港田”车的交通事故同比大幅下降了66.67%。

  调查:有证摩托、“港田”车逾5000台

  据统计,哈市现有摩托车、“港田”车超过5000台(不含无牌无证车辆),其中哈尔滨市市区在籍的“港田”车和摩托车分别约占15%和20%,外县(市)在籍的摩托车占65%。2004年起,哈尔滨市已不再为这种车辆办牌落户。

  目前,路上行驶的有牌证的摩托车、“港田”车主要有三种情况:2003年为残疾人办理落户的代步车;按国家以旧更新政策办理牌照的车辆;在哈市周边县(市)登记注册牌照的车辆。驾驶这些车辆的人员主要由下岗待业人员、残疾人、周边县(市)闲散人员和农民组成。

  全市非法营运聚集点120处

  据了解,这些车辆在哈主要从事非法营运活动,活动地点多选择在繁华商业区、易发生拥堵的路段、交通不便利的居民稠密区、城乡接合部和大专院校周边。全市现有非法营运聚集点约120处。

  这些非法营运的车辆以其灵活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在哈市赢得了一定市场空间。乘坐这些车辆的人群大致分为五种:图省钱的人;图“方便”的人;急着上下班,不想花时间排队等公交车的人;接孩子上下学的人,有的人甚至长年“包”摩的接送孩子;路途较短,嫌打车太贵,走路太远的人。

  摩托、“港田”车引发祸事不断

  据介绍,这些从业者文化水平偏低,法制观念淡薄,交通安全意识差,驾驶技能差,随意违法问题突出,闯红灯、超速,逆行、无牌无证上路等违法行为屡见不鲜,交通事故发生率较高。

  据统计,2007年,全市共发生涉及摩托车、“港田”车的交通事故233起,占全年事故总数的12.05%;事故造成51人死亡,285人受伤,分别占全市交通事故死亡、受伤人数的11.75%和12.86%。且这一群体交通肇事逃逸问题十分突出。

  另外,近年来,涉及摩托车的犯罪有上升趋势,一些犯罪分子经常利用无牌、假牌摩托车进行抢劫犯罪。此外,非法营运的摩托车、“港田”车还破坏了国家税收政策,严重扰乱了哈市正常客运市场秩序。

  分析

  四大原因造成治理难题

  ———暴力抗法问题突出。部分摩托车、“港田”车从业人员不满交警正常执法,对整治行动抱有强烈抵触情绪,对民警的依法取缔往往采取逃跑、抵赖、对抗等方式,有的甚至公然“抱团”集体暴力抗法,纠缠、辱骂、殴打民警。

  ———执法环境差,群众不支持,加大执法阻力。从事摩托车、“港田”车非法营运的人员多属低收入困难群体,有的患有残疾,易博得广大群众的同情。在交警依法查处时,这些人会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围观起哄和纠缠,阻挠民警执行公务。

  ———摩托车、“港田”车机动灵活取缔难。这些车辆驾驶人见到交警就疯狂逃窜,甚至冲撞民警。检查人员必须实行兵团作战模式,而这种方式又势必占用大量警力和时间。

  ———打击不到位,反弹问题仍有发生。摩托车、“港田”车从事非法营运活动投资小,无税收,有高额利润回报,有的从业人员月收入竟高达七八千元,正常收入也有两三千元。为此,很多人宁愿放弃正常职业,纷纷涌入这行,甚至出现了农民卖地举家进城专职干这一行的现象。这些人宁可被交警罚一二百元,也不愿意退出这一行当,经常出现打了跑、不打再回来的反弹现象。

  建议:标本兼治建立长效机制

  ———按照国家法规关于对摩托车、“港田”车的发展实行严格控制的要求,由政府出台政策法规,取消摩托车、“港田”车以旧更新政策。

  ———加强对二手车交易市场的控制,严禁摩托车、“港田”车私下二手交易等。

  ———出台对摩托车、“港田”车非法营运处罚办法,授权有关职能部门没收、销毁非法营运交通工具的权力。

  ———出台地方法规,将“摩的”的非法营运行为列入交通客运处罚范畴。

  ———建议各行各业协调配合,积极为残疾人和困难群体拓展就业面,提供就业和各类培训机会,解决生活实际困难。

  ———各相关部门持久参与,将履行各自职责和相互配合等工作纳入日常工作体系,整章建制,建立良好沟通制度,协同作战,根治顽疾。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