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走近冰窟救人大学生刘峰何晓波:做被需要的80后
2008-04-17 09:09:23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赵宇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17日讯 故事的主人公是哈工大航天学院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两个学生刘峰和何晓波,3月8日中午,他们不顾自身安危,从冰窟中救出了两个女孩。省委高校工委和省教育厅认为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并授予他们“黑龙江省优秀大学生”称号。

  3月8日,刘峰、何晓波与同学一起相约去江边放风筝。作为江浙长大的孩子,他俩很快就被松花江边千里冰封的景象所吸引,于是决定一起从冰面上穿江而过。忽闻求救声,循声跑去,他们看到了两个落入冰窟的女孩。两人一起将其中的一个女孩拉上了冰面,可是在救另一个女孩时,何晓波也落水了。幸好,刘峰得到岸边路人相助,将何晓波拉出冰窟。其后,何晓波再次不顾危险,救出了另一名女孩。事后,刘峰与何晓波也并未与人提及此事,直到有一天两个女孩的家长拿着鲜花和锦旗找到学校,大家才得知此事。被救的两个女孩是一对表姐妹,父母都是安徽来哈务工人员,这次特殊的经历之后,两个女孩与哈工大的学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刘峰与何晓波班上的同学开始轮流为两个女孩补课,并且还给她们送去了学习用品。

  刘峰和何晓波的老师们说,瞬间的壮举源于平时的积淀,他们在危急关头能站出来、冲过去,绝非偶然。刘峰正直热情,粗中带细。刘峰的同学李博最难忘记的就是大一上学期期末回家前,刘峰在他枕边放下的那张小卡片。卡片上面写着:“大胖,相处半年了,兄弟跟你说一句,要昂起头做人,无可厚非;但要低下头做事,有时候戒骄戒躁,你会更加完美。我要回家了,感谢你尽地主之宜,下学期回来了,我给你带家乡的特产啊。”其实,刘峰给许多同学都送了卡片,那些卡片都是他上火车之前写的,里面装着刘峰感谢同学的话语,也记下了他为同学提出的中肯建议。很多同学都说,看过之后,心头一暖。

  何晓波做事永远是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他的家境并不富裕,本可以申请助学贷款,然而当他看到更困难的同学需要帮助时,他悄悄地藏起了写好的助学金申请表。事后,有人发现此事问起他的时候,他才说:“那些同学比我更难,学校的助学机会应该留给他们,而我还可以做家教赚钱。”在何晓波的故事里,虽没有“雪中送炭”,但却有“雨中送伞”。一日正在寝室看书的他,看见屋外大雨如注,想起下自习被大雨拦在教学楼里的同学,再也坐不住了,借了六七把雨伞便冲向教学楼。他的同学说,当时看到何晓波满头是汗、气喘吁吁的样子,有种难言的感动。

  刘峰与何晓波在学习上各有所长。学院的老师们称他俩是“穷理”与“致用”的典范。刘峰重在“穷理”,每遇难题,总是锲而不舍地钻研,是公认的解题高手。作为学习委员的他在班中一直名列前茅,上学期他在班中学习总成绩第一,大二下学期刘峰又在着手进行科研项目《航天新材料制备工艺》的研究。考前,总有许多同学找刘峰问题,刘峰总是毫不吝惜自己的复习时间,一一耐心作答。在刘峰的倡导下,班级掀起共享学习资料的活动,而这一活动也是他们所在班级的学习成绩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何晓波意在“致用”,他是班上第一个做家教的人,并且在大一寒假,就开始到IT企业打工了。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何晓波发现,倘若将自己本专业的知识与计算机专业的知识结合在一起会获得更宽的就业面。于是他从C++语言开始自学了一系列的计算机课程。何晓波还列出了一张大学生毕业应该具备的证书清单,为自己定下了近期和远期的目标。何晓波不仅自己探寻如何“致用”,并且还为班上的同学寻找“致用”的途径,许多同学勤工俭学的工作就是他介绍的。

  采访的最后,刘峰与何晓波告诉记者,被人需要才是最幸福的,“80后”总是被人误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代名词,而他们就是要做被人需要的“80后”。

  刘峰(左)、何晓波(右)在课堂上。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