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19日讯 18日下午,离开家乡506天的中国南极23次科考越冬队员张洪杰从上海乘飞机回到哈尔滨。踏上家乡的土地,张洪杰既愉快又激动,步出机场大厅,与迎接他归来的妻子和女儿热烈地拥抱。
张洪杰是2006年11月29日离哈去南极执行科考任务的,离家已整整506天了。他主要负责中山站的臭氧观测和气象常规观测,每天要三次巡视记录臭氧观测仪测到的数据,深夜一人顶着大风、踏着没膝的积雪去观测气象,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寂寞。
难忘:极夜大风刮跑人
在中山站的446天,张洪杰印象最深的是风。“很多度夏科考队员都写过中山站的大风,但与冬季极夜的风比起来,那就小巫见大巫了。”南极每年只有11月到第二年1月是好日子,往后风越刮越大。张洪杰说,过了4月,经常八级风打底,夹着细砂,裹着大雪,甚至还经常吹起10级或12级以上的大风。刮八级风时,生活栋的地板开始动,刮到10级以上大风时,整个生活栋都在不停抖动。
据张洪杰介绍,人在极夜的暴风雪中仍容易迷失方向,如果不小心会被大风卷走。日本昭和站一位科考队员,极夜大风中刚出门就被吹得无影无踪,几个月后找到他时,人已经成了“木乃伊”。
忧虑:中山站处于臭氧洞边缘
每年8月到12月,南极上空的臭氧就变得稀薄起来。变薄的臭氧层,就是世界人民都在关注的臭氧洞。张洪杰告诉记者,由于缺少臭氧的有效拦阻,太阳紫外线从臭氧洞大量穿越大气层,对地球生物构成特别的杀伤力和破坏力。所以追踪、观测南极臭氧变化,对地球和人类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据张洪杰介绍,在一年多的观测里,中山站区臭氧含量很不稳定,大气中正常臭氧含量为300DU,而中山站区臭氧一般在200DU左右徘徊,有时出现90DU的低值。这说明中山站区处于南极臭氧洞的边缘,在臭氧洞变深的时候,中山站区臭氧含量会有明显变化。这让张洪杰感到深深地忧虑。
思乡:《刘老根》看了一遍又一遍
张洪杰说,在南极越冬,才知道什么叫思乡,《刘老根》看了一遍又一遍,只是为了东北的乡音。
中山站的通讯很不方便,往回打电话费用太高,妻子就从哈尔滨给他打电话,他是站上接到家里电话最多的人,一年多时间,妻子给他打电话花了3500多元钱。“现在好了,我终于可以抱抱女儿了。”刚回到家的张洪杰十分兴奋。
“中山站446天,有苦有乐,一个人能为国家的科考事业做一点事情,这是莫大的幸福。”张洪杰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