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黑龙江水利部门5年来挽回旱涝灾害损失近50亿元
2008-04-24 17:33:42 来源:东北网  作者:雷蕾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24日讯 ( 记者 雷蕾 )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五年,黑龙江省各级水利部门精心组织,科学防控,确保了度汛安全和供水安全,共计挽回旱涝灾害损失近50亿元,减少粮食损失1182万吨、经济作物损失87亿元。这是记者从今天召开的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获悉的。

  据介绍,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是黑龙江省水利发展与改革的重要阶段。全省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新时期治水思路,抢抓机遇,增加投入,深化改革,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战胜了较为严重的水旱灾害,全省粮食总产分别登上300亿公斤和350亿公斤两个台阶,满足了城乡工农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用水需要,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全省水利建设总投入130.4亿元,其中中央投资41.7亿元。2007年,全省水利建设投资近28亿元。基本完成了松嫩干应急度汛工程,提高了部分城镇防洪标准;建成或基本建成了尼尔基、龙头桥、红兴、富地营子、磨盘山、白杨木、寒葱沟、亚布力等水利枢纽和水源工程,开工兴建了桃山水库二期和西山水库;基本完成了国家第一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开展了19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推进了国境界河近期国土防护工程建设。在工程建设中,严格执行“四项制度”,规范水利建筑市场,招投标率接近100%,工程建设质量明显提高,单位工程合格率达100%,优良品率在60%以上。

  2007年,黑龙江省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夏伏连旱,东部三江平原地区遭受了有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全省受旱面积曾一度高达9700万亩。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的抗旱减灾作用,累计浇灌农田4804万亩次。水田生产在大灾之年对保障粮食安全的贡献十分显著,3519万亩水稻总产达160亿公斤,以1/5的耕地生产了占总产量2/5的粮食。

  五年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深得民心。建设9104处农村饮水工程,受益人口505.6万人,全省自来水入户率提高到45%。2007年解决了2170个村屯、115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民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改善了农民群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被社会各界称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蓬勃开展。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省累计投工1.3亿个,投资39.1亿元,新增蓄水能力3.5亿立方米,新增改善除涝面积749万亩,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86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83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各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新路子。2007年,通过发挥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民办公助”机制的作用,吸引农民投资6433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加快。启动了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建设,6个试点项目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建成高标准小流域70多条。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初步建成宾县、海林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78.7万亩。加大了《水土保持法》的执法力度,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得到进一步落实,审批水土保持方案810件。农村水电快速发展。以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农村水电。建设5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增加总装机3.5万千瓦;启动2个以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增加装机0.5万千瓦。

  被列为国家和省级节水型社会试点的哈尔滨、大庆、鹤岗等城市全面推行计划用水管理,对超计划用水单位实行累进加价,对重点行业实行节水承诺制度,有效地促进了节约用水工作的开展。目前,哈尔滨、大庆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全省各级水利部门开展科技项目百余项,取得成果40多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9项,申请国家专利12项,推广应用各类科技成果50多项,年创经济效益5000万元,社会效益2亿元。建设了3个省级重点学科和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目前,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

责任编辑: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