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改革开放三十年:一个退休工人与首家私人博物馆
2008-05-06 13:49:31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姜斌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付春和和他的藏品。高明 摄

  东北网5月6日讯 2005年9月,当哈尔滨市退休工人付春和筹建博物馆时,周围人都说:“这不是出洋相吗,一个退休工人能办起博物馆?”

  2006年5月,付春和的名字开始频繁出现在各家媒体上,而和这个名字相关的新闻是,我省首家私人博物馆的创立,这时,人们看他的目光有了变化。

  春和博物馆坐落在哈市平房区友协大街上,馆长付春和诉说他创建私人博物馆的感受是:痛并快乐着。

  付春和原来是平房区的一名邮递员,当年集邮热时,他淘到了“第一桶金”,加上家里有祖传几代的藏品,于是他希望让这些珍贵的文物在民间留存,正好国家提出鼓励个人创办博物馆,于是就有了创办私人博物馆的大胆设想,而且他还想做个尝试,看看私人博物馆到底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付春和说,春和博物馆其实就是我的家。300多平方米的房子,原来是租出去的,每年有4万元的租金。他又从银行贷了30万元,进行装修、安装安全防护设施后,博物馆就办起来了。5个展厅共有书画、瓷器、玉件、佛教艺术品、中国司法印纸等万余件文物展品。

  让付春和没有想到的是博物馆的批文办的出乎寻常的顺利,哈尔滨市领导、省文化厅及有关部门领导一批批地来参观,有关领导还指示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一定给予保护扶持。于是付春和开始憧憬着美好的前景,然而,“保护扶持”至今没落实。

  兴奋的心情开始一点点消退,取而代之的是窘境和不安:除了每月还贷款还要供儿子读大学,经济上的局促让他捉襟见肘;而这么多文物摆在家里,安全问题又让他寝食难安。他说他迫切需要一个既能展示藏品又有安全防护设施的场所。

  付春和曾和浙江、安徽的文化部门联系过,那里的优惠政策让他心里一震,也有外省来请他迁移他方的,而且提供的条件相当优厚,但犹豫过后,他还是选择留下来:“民办博物馆虽然艰难,但困难是眼前的。”

  据省文化厅博物馆处研究员柳伟光介绍,2006年1月1日《博物馆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提出鼓励个人创办博物馆,其中最大的优惠政策就是免税,即只要是民间非企业机构用于文化事业的征地、建馆都给予免税。另外,允许私人博物馆向社会征集文物;文物竞拍中有优先取得权;可以接受社会捐资捐物等。目前从我省私人博物馆经营的情况看,与春和博物馆情形相似的有很多。由于背后没有其他实业或企业支撑,资金运作困难,发展壮大有很大难度。一些做得比较好的私人博物馆,他们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以业养博。如龙江龙博物馆(依托酒企业)、哈尔滨艺术宫版画博物馆(哈药六厂投资创建)等因为背后拥有实力雄厚的企业运营的不错,而且规模逐渐壮大。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