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实施民生战略 呼兰改善民生工作纪实
2008-05-29 15:54:41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石宝林 杨兰鹏 马智博 李天池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29日讯 2007年,呼兰区对接民生诉求,实施就业、就医、就学、就住、就行、就保“六项惠民工程”,使2007年成为迄今民生改善力度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一年。2008年,呼兰区又推出民生基础性战略,从根本上维护百姓利益。

  开发岗位加大援助百户家庭告别零就业

  51岁的孟庆新是呼兰火柴厂下岗职工。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就是靠孟庆新捡破烂、他的妻子出早市卖菜来维持。为了供两个孩子读大学,孟庆新把家中仅有的两间砖房卖掉,在城区边缘地带革志小区租了一间草房居住。去年8月,他的妻子因病住院,让这个本来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孟庆新所在的社区通过走访了解到情况后,及时向劳动就业部门反映了情况。劳动就业部门根据孟庆新的就业愿望,为他介绍到亿兴集团从事保洁工作,并为其爱人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现在孟庆新每月工资600元,其爱人持《再就业优惠证》到市场卖菜,享受到税费减免政策,家庭生活有了很大改变。问起目前的状况和今后的打算,孟庆新说:“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让我们的生活有了保障。”目前,孟庆新正在筹备面食店,劳动就业部门将协调工商等部门为其提供优惠。

  近年来,呼兰区从解决人民群众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把解决零就业家庭问题作为区委、区政府的大事、要事,把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作为全区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举措,千方百计地为零就业家庭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到目前,呼兰区通过完善政策、开发岗位、加大援助,解决了340户城镇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和生活困难问题。

  沈家镇通村路修建过程中村民争相参观。

  对接民生诉求六项工程惠民

  2007年,呼兰区委区政府广泛征求人大代表和老百姓的意见,确定给老百姓办的实事中,哪些事情最紧迫,对接民生诉求,实施就业、就医、就学、就住、就行、就保“六项惠民工程”。2007年呼兰区免除中小学学杂费2114.5万元,为4468名贫困学生免除教科书费,为1880名困难学生补助住宿费90.2万元。农村常住人口参合率达91.03%,农民基本医疗服务得到保障。

  与此同时,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拉开了全民医保的帷幕。征缴基本养老基金6500万元,顺利完成离退休人员三年调待任务。重点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培训下岗失业人员2100人,新增就业3860人,农村劳动力输出6000人。全年发放小额贷款252万元,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1126万元。通过公产房减租方式,为53户人均住房使用面积8平方米以下的廉租住户解决了住房困难。全区有4253户、7435名城镇居民纳入低保范围,发放保障金672万元,人均月补差额80元,低保标准从104元提高到145元。农村低保全面启动,为3589户、7799人发放低保金280万元,实现应保尽保。使2007年成为迄今民生改善力度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一年。

  民生基础性战略维护百姓根本利益

  2008年,呼兰区进一步完善民生保障体系,把实现最广大群众根本利益作为社会建设的基点和重点,更加突出民生指标,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不断扩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覆盖面,全面构筑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和收入分配制度,努力创造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困有所济的和谐社会环境,让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区人民。

  教育方面,在规划、调整老城区教育布局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就业方面,多渠道扩大就业,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多渠道安置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就业,全年新增就业人员3800人。

  社会保障功能方面,把符合条件的城乡困难居民纳入低保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覆盖面。在新城区建设占地1.5万平方米的敬老中心。新配建廉租房100套、5000平方米。

  卫生保障方面,开展健康户口工作,为城区0-7岁儿童及60岁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构建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建设4个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每个中心设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深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成果,参合农民人数扩大到30.8万人,农村常住人口参合率达到96%。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