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锁定丰收希望
阳光下的膜下滴灌田
东北网6月9日讯 (记者 孙晓锐)大庆市杜蒙县民主村顺利屯现有耕地2610亩,2007年全屯玉米平均单产达到470公斤,最高的户达600公斤,比历史上丰收年1998年平均亩产高出25公斤;瓜果蔬菜效益达到700元,是去年的1.3倍,实现种植业人均收入2850元,与上年相比较人均增收近350元。而这一切均受益于大庆市委、市政府实施的抗旱保收田建设工程。
大庆市委、市政府自2004年开始规划并组织实施了抗旱保收田建设工程。建设工程以节水喷灌模式为主,同时在高效高值作物区和各类示范园区内推广膜下滴灌和微灌技术。
膜下滴灌增产增收
大庆市位于松嫩平原中部,是黑龙江省西部重点干旱区,农业生产十年九旱。在严重伏旱的情况下,喷灌设施对矮棵作物作用很大,对高棵作物有局限性,而膜下滴灌无论对高棵作物还是矮棵作物,作用都十分明显,深入的调研和科学的论证得出了令人欣喜的结果。
突破了技术上的瓶径,就为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保障。经过各级财政的补贴与扶持,目前大庆市23.2万亩膜下滴灌按一般年亩可增产800至1000斤,仅此一项可增产粮食1.86亿斤至2.3亿斤,一年可为农民纯增收8000多万元。同时,种植23万亩玉米膜下滴灌的产量相当于46万亩耕地所产粮食,在保证粮食总产不减的前提下,可腾出23万亩耕地,用来种植各种经济作物。
同时,经过测算滴灌比喷灌节水50%,按年灌溉两次计算,亩节水40立方米,23.2万亩年节水920万立方米;滴灌用水量是漫灌的七分之一,节水效益更加明显。
深井高坝引水“止渴”
据最新调查,目前松、嫩两江水位偏低,其中大庆市境内的肇源中心站水位为121.74米,比去年同期低1.45米;嫩江上游的尼尔基水库蓄水量仅为16亿立方米,不足去年同期蓄水量的三分之一。全市水田计划种植的86万亩水田渴水面积67.8万亩,其中严重渴水面积50.8万亩,水田渴水形势较为严峻。
针对当前两江水位偏低的实际,大庆市委市政府今年共投资490万元,新建水田浮船抽水泵站6座,该工程可解决水田渴水面积16万亩。同时,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对各沿江提水泵站,已经做好二级导水的准备工作,将原泵站作为二级导水站,选择靠近主江道的位置,增设一级临时导水泵站,解决江水过低提水难的问题。
有关部门还充分利用各水田灌区末端已建成的塘坝、坑泡、蓄水池,抢在封冻前多蓄水、蓄足水,目前已经完成蓄水6500万方,近期还将新增蓄水5000万方,使蓄水总量达到1.15亿方,基本满足工程范围内水田泡田插秧问题。大庆市水务局业已拟订应急方案,共计划新打井2720眼。下一步,将根据水田渴水形势的发展,适时启动该项工程,确保区域内水田用水。
此外,大庆市今年还将新建小型集蓄水工程27处工程建成后可新增蓄水能力0.2亿方,解决4.6万亩的水田渴水问题。另外,国家和省里今年新投资给大庆市肇源县400万元用于肇源县中心灌区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建成后可新增水田6万亩。
科学规划着眼长远
“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抗旱保收田项目建设中,大庆市坚持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广辟渠道,多元投入、科学布局,区域推进的原则。经过四年建设,截至2008年5月底,大庆市建成抗旱保收田513万亩(旱田427万亩,水田86万亩),其中2005年以来,共新打机电井6188眼,利用原用井4867眼,配套喷灌设备11055台套,实现了总体规划的分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