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伊春代表团团长、伊春市市长王爱文接受本网记者采访 |
东北网6月18日讯 ( 记者 高长利 杨尚峰 李红阳 )“生态功能区的提出,为我们彻底放下伐木刀坚定了信心;为我们林区的发展、林区经济实现转型指明了方向。”17日下午,伊春代表团团长、伊春市市长王爱文接受东北网采访时,开门见山地说。
作为共和国森林工业的摇篮,林都伊春开发建设60年来,累计为国家提供优质木材2.4亿立方米,贡献税金近60亿元,统配木材差价300多亿元,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王爱文形象地比喻,“如果把采伐的木材用车厢连接起来,可以从伊春连接到三亚;如果一根一根连接起来,可以从地球到月球绕六圈半。”
伊春因林而生、因林而兴衰。在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伊春林区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森林蓄积量减少55%,可采资源消耗98%,一度陷入资源危机、经济围困的“两危”局面。近年来,伊春市鲜明确立了“生态立市”、“产业兴市”的战略,实施了严管资源、停伐红松、林权改革、经济转型、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等一系列举措,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王爱文表示,伊春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成就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发展速度快,人民生活改善幅度大,伊春影响力越来越大。2007年,伊春市GDP达到15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0%。财政收入达到4.5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8亿元,增长了35%。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林区职工工资由每月200多元提高到725元,翻了一番。随着“林都伊春”旅游品牌的确立,通过实施森林生态旅游,绿色伊春的品牌已叫响国内外,去年旅游人数达到30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占GDP的7.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建设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伊春市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生态和经济的取舍间,王爱文算了一笔账,“现在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大家对森林的生态作用认识越来越高。林木蓄积量每增加1立方米,就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8吨,释放氧气1.6吨。一棵树的生态价值是其经济价值的13倍,所以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建设为我们重新审视森林的价值出了一道新题目。”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注重在开发中保护,一改“靠山吃山”传统习俗,伊春市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达到84%,年采伐量降为136万立方米,森林蓄积量年增加500万立方米,一度“独木支撑”的伊春市经济发展开始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王爱文饶有兴致的介绍了伊春市经济发展的“1335”思路:高举生态保护这面旗帜,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坚决做好防火、防垦、防伐“三防”工作,树立生态保护第一、发展门路第一、经济转型第一的原则,培育和发展林木产品加工、边境贸易、旅游、林下种植、畜牧五大产业。
“伊春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功能区的建设,保护都是第一位的。”王爱文表示,在生态保护方面,伊春市将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每年减少采伐量100万立方米,只保留36万立方米的抚育采伐量,从根本上保护森林资源,让小兴安岭休养生息,为国家提供一道绿色屏障。伊春适合养生度假,所以生态旅游将是发展重点。在发展绿色食品方面,伊春将强化对五味子、刺五加、蘑菇等林下资源的保护,进行系列深度开发,将其逐步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和富民途径。伊春市可开发的风能100万千瓦,现在装机容量40万千瓦。在发展清洁能源方面,伊春市将重点开发小兴安岭风能,“让大风把钱刮来”。此外,伊春还将重点发展适合林区特色的循环经济,发挥清洁能源的作用。
“我们将加速推进资源整合,抓企业、抓项目,不断提升接续产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促进生态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富民优势、发展优势转化,努力走出一条林业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之路。”从王爱文的一席话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林都伊春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