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20日讯 宴请酒席为啥吃一半扔一半?
上海客商钱运美:来参加哈洽会,免不了与哈尔滨当地的朋友吃吃饭、聚聚会,但连日的宴请中,让我有些惊诧,每次满桌的饭菜吃不到一半就被扔了,特别浪费。
记者调查:“先生,这些菜足够了,不够您再添。”19日12时,在哈市王朝海鲜饭店内,服务员不断提醒客人不要过多点菜。该店服务员向记者表示,经常会有四五位客人点一桌菜,吃不了一半都浪费了,所以她们有时会提醒客人少点菜,够吃就行。
随后在连续走访道里区、南岗区多家饭店中,部分饭店负责人也表示,他们绝大多数饭店每天都要倒掉剩菜剩饭,最严重的时候早晨进三车原料,晚上拉走一车折箩。
“目前北方地区餐饮浪费确实很严重,结束就餐后,只有部分客人选择了打包,多数剩菜被倒入了泔水桶。我们协会也测算过,通常客人就餐后会剩下很多菜,剩余量一般为30%~40%,但在哈尔滨一些大饭店、高档餐饮场所一顿饭的剩余量最高会达到60%。”省烹饪协会的副秘书长藏春华告诉记者。
对于过度点菜,造成吃不了剩余过多的情况。采访中,大多数就餐者向记者解释的原因是,自己家庭吃饭还会考虑点菜量,但如果请朋友吃顿饭,不多点些菜,最后桌子上盘子都空了,就会没面子!尤其是一些公款消费、公款请客浪费更严重。
“考虑肚子,放弃面子。”对于目前哈市餐饮浪费严重的情况,藏春华支招,当务之急是改变面子观。同时,饭店餐馆也可在这方面大有作为。目前,该协会已经下发倡议,避免餐饮浪费号召餐馆主动为顾客打包。让饭店在经营中,提醒客人按需点菜,吃多少,点多少,不出现、少出现剩余饭菜,从源头上杜绝浪费。(记者张立)
“哈肉联”咋“冒”出三兄弟?
浙江某服装公司经理董其忠:哈尔滨的红肠很好吃,没来之前就听说了,想想都觉得馋。这几天在哈尔滨逛,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哈尔滨红肠有好几个名字,到底哪个才是正宗的?
记者调查:老哈尔滨人也糊涂了,在哈市道里区一家“大众肉联”专卖店内,60多岁的于大爷说:“以前,我们已经把哈尔滨肉类联合加工厂生产的红肠习惯称为‘肉联红肠’,而且市面也没有那么多的专卖店。如今,到处都是挂着不同名字的肉联专卖店,我们都弄不懂哪家才是原来的肉联红肠。”
17日,在哈市新阳路上,有三家和肉联有关的熟食店:一家挂“老哈肉联”牌匾,门面上贴着“百年老店”、“肉联红肠”等字样;一家挂着“哈肉联食品”牌匾,牌匾上印着“中华老字号”及“大众肉联”的字样;一家挂着“老哈肉联食品”牌匾,而在其灯箱上则写着“肉联红肠”。
一家“老哈肉联”专卖店营业员告诉记者,“老哈肉联”和“大众肉联”没有任何关系。“老哈肉联”是由原来的肉联厂的老职工组建的新公司,但配方和工艺都是原来的。在其专卖店的牌匾上,有“国家注册”的字样。
纯哈肉联食品厂的厂长孙毓民说:“‘纯哈肉联’是国家注册商标,厂子的工作人员都是原来肉联厂的职工。哈肉联厂改制之后,一些老职工就组建新公司,创建了新品牌。”
哈尔滨大众肉联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杨总经理说:“我们和‘老哈肉联’、‘纯哈肉联’没有丝毫关系。我们生产的产品还保留着原哈肉联厂的制作工艺,‘大众肉联’就是原来的‘肉联红肠’,同时,我们拥有使用‘哈肉联’的权利。”
经济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徐明教授认为,消费者所接受的品牌,在于其产品的质量。“肉联”作为哈市红肠的代名词,品牌能否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取决于消费者,政府行为在这里的作用不能主导化。企业只有在质量、技术、服务及宣传等方面能够保证,才能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首席记者王永志)
来哈买啥旅游纪念品?
广州某电子商贸公司经理陆强:头一次来哈尔滨参加哈洽会。临行前,妻子嘱咐我一定要多带些黑龙江的旅游纪念品,可是走了一圈我傻眼了,虽然种类挺多,但是我到现在也不知道,真正有黑龙江特点的是啥?
记者调查:19日,在哈洽会展馆内,来自深圳的客商杨先生正在爱不释手地看着一件木制工艺品。杨先生说:“这些木制工艺品我很喜欢,可惜太大了,携带起来太麻烦。想给朋友带些纪念品回去,却不知买啥好。”记者随后陪同杨先生来到我省今年在旅游展台增设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展位前,这里有赫哲鱼骨工艺品、鱼骨粘贴画、白桦树皮工艺品、竹制书画等,还有木制的冰糖葫芦,然而杨先生看了之后都不太满意。杨先生说:“冰糖葫芦起源于老北京,它并不是哈尔滨的特色食品。而像白桦树皮工艺品和鱼骨工艺品,一是冰雪龙江的文化特色不够鲜明,再就是做工也不够精细。
记者买了一个木制的冰糖葫芦,还未等走出展馆,冰糖葫芦的杆就掉了。一个白桦树皮做的工艺品,刚刚摆弄几下就掉了一块皮儿。而且这些旅游纪念品几乎都没有任何包装,纪念品上也没有标明黑龙江的字样,一眼看上去根本看不出有什么黑龙江的特色。
经常到国内外参加各种展会的客商林雨楠对记者说,展会是展示一个城市的一个机会,也是旅游推介的一个平台,旅游纪念品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是旅游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有专营旅游纪念品的名街名店,像云南的昆明有当地政府投资建设的“七彩云南”专营特色旅游纪念品,西安、拉萨也有专门经营纪念品的集市。而我省却缺少大规模专营地域商品、纪念品的名街名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省旅游纪念品匮乏早就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我省旅游局也搞过多次龙江旅游纪念品大赛,但是目前来看,真正物美价廉的龙江旅游纪念品仍然有待挖掘。目前的旅游纪念品仍然存在制作上做工粗、材质低;包装差、特色不鲜明,品位不高雅;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严重脱节,不能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和集合型的产业链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