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集中心思求发展,围绕重点求突破。5月15日起,东北网记者围绕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业现代化建设、加快我省交通建设步伐等内容深入农村、厂矿、口岸等地进行深入采访。从6月1日起,本网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
东北网6月19日讯 题:490个鲜红的手印按下之后——齐齐哈尔市克山县北联镇新兴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纪事
东北网记者 朱丹钰
![]() |
新兴村农民住房 |
在来到齐齐哈尔市克山县北联镇新兴村之前,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千百年来农民的宿命?我会回答他,在或贫瘠,或肥沃的土地上默默耕耘,期望着那听天由命的丰收就是农民的命。这不是我的一家之言,几十年来,书本上,现实中所见到的农民形象似乎都无一例外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泥腿子”早已成为农民的代名词。
但是,新兴村不一样,新兴村的农民不一样,2003年开始,新兴村的大机械化农业、土地反包倒租无疑打破了人们对农民的根深蒂固的看法,如今的新兴人早已“洗脚上岸”,新兴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蓝图早已绘成。
种田股份制村民当股东
新兴村位于齐齐哈尔市克山县城西北31公里处,由西新村和兴发村于2001年合并而成,并村之初,新兴村集体债务290多万元,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
“咋能让乡亲们富起来呢?”村支书宋金贵无时无刻不在问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这个问题。
机会总是留给那些善于思考的人,2003年6月,机会真的了来,省政府把新兴村作为实施农机作业合作社的一个试点村,投入100万元大型农机。新兴村村委会抓住了这次机遇,搞反租倒包,把村民的土地集中起来规模经营。
2003年7月23日是每个新兴人都难忘的日子,全村490户农民自愿在土地流转合同上按下红手印,以每亩160元的价格,把1.3万亩耕地包给了村里集体经营。村里成立了农机作业合作社,负责修建农机维护场库棚,农民用土地入股,农机作业合作社对这些土地实行集约化经营。农机作业合作社真正成了村集体和村民共同拥有的股份制公司,新兴村一家一户小打小闹勉强填饱肚子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490户的1.3万亩耕地连片作业后,仅取消户与户之间作为地界的“堑沟”就达1800余条,新增加土地600余亩,年增收20多万元。原本由1100名劳动力耕的土地,集体经营之后,新兴村只用32人管理,经营着52台套大型配套农业机械,承担了全村的整地、统种、统管、统收。2003年当年,合作社就实现收入74.9万元,纯收入20.2万元,当年组建,当年盈利;2004年合作社实现收入152万元,纯收入50.6万元;2005年合作社实现收入155万元,纯收入43.5万元……
“洗脚上岸”转移富余劳动力
土地集中经营了,全村近85%的劳动力彻底从土地中解放出来,1000余名劳动力怎么办?放飞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增收致富途径又成了村里的一件大事。
要想就地转移,就必须提供就业岗位。土地集约化经营后,每年村里每年需要的务工人员达到100多人,按照没人每天30元计算,一年下来,给村里打工的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000多元。2004年5月,村里与鑫鹏牧业签订协议,又村里提供场所和5名饲养人员,建立了饲养量1000头的生猪养殖场。仅3个月,每名农民饲养员就赚得5000元。2005年7月,大庆金土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村里投资800万元兴建了万寿菊粗加工基地,投产后有80名村民找到了工作岗位。
村里还根据每户各自的实际情况,帮忙搞起了养殖业,现在全村有203户农户搞起了畜牧养殖,其中78户农户因土地流转从事黄牛、生猪和山、绵羊养殖,2005年,全村畜牧业收入达到564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32 .7%。
文明之风荡漾新农村建设之路越走越宽
火红的屋顶,雪白的墙壁,230平方米的面积的二层小楼,这不是休闲度假村,这不是富人别墅区,这是新兴村农民们的家。
“刚搬进这房子的时候,每天早上醒来都感觉像是在做梦。”村民周桂华坐在自家宽敞的客厅里说这番话的时候满脸都是幸福之感。周桂华家是2006年11月搬进这二层小楼的,当时村里给补助了7万多元,是第一批搬进楼房的村民。
几年来,新兴村投入30多万元修建村卫生所、村民活动室、图书室,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4%,电话入户率达54%。全村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村里承担所有的学杂费用,对考上大学的学生村里还给予每年2000元的奖励。全村所有村民用水全部免收水费。所有农民均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给每户农民买了家庭财产保险,还为外出打工的村民买了人身意外险。新兴村马副书记指着远处正在兴建的住宅楼说,今年村里还要建10栋周桂华家那样的二层小楼,让更多村民享受到富裕后的成果。
记者手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虽然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但却无疑是国人千百年来所追求的平安、富足的生活,新兴村不是封闭的桃花源,但却满足了人们一些平安富足生活的愿望,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正是对当今社会桃花源含义的重新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