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缺水湿地造就最贵最慢出租车 扎龙生存调查之一
2008-06-22 12:36:09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崔立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7月22日讯 题:缺水湿地造就最贵最慢出租车扎龙生存调查之一

  ★背景

  扎龙自然保护区位于齐齐哈尔市东南部,是中国最大的丹顶鹤、白枕鹤的集中繁殖地,同时又是白鹤、白头鹤、灰鹤和蓑羽鹤的迁徙停歇地。保护区总面积21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700平方公里。

  核心区现有13个自然屯1528户,共5396人需要移民搬迁。涉及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扎龙乡的244户居民和大庆市林甸县和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1284户居民。2003年10月,国家计委同意扎龙湿地移民计划。

  早在建立保护区之前就有大批外来人员私自迁入扎龙核心区并形成村落。核心区居民的生产生活破坏了丹顶鹤等珍禽的生存环境和食物来源,人鸟争地、争食的矛盾日益突出。

  “没有水就没有鱼,没有鱼就没有鹤,也没有人;没有水就没有苇子,没有苇子就没有鹤,也没有人。”

  这是扎龙湿地居民朴素的生存理论。

  如今,倚赖鱼和苇子生存的湿地居民该如何面对没水的困境呢?

  在有关扎龙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中,确认倚赖湿地生存的物种有数千种,其中哺乳动物数十种,唯独没有关于人类的记载。现实是,在这块水草丰美的扎龙湿地核心区里实实在在寄居着5千多口人。2008年5月中下旬,本报记者对扎龙湿地核心区跨越的两市三县(区)的4个村屯进行了实地踏查、走访,将扎龙湿地核心区居民的现实生活本真地记录下来。

  扎龙居民——水生动物?

  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的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位居亚洲之首。法律规定,其中70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内是禁止人类活动的。

  而现实是在扎龙湿地核心区有5396名在册人口在此生活,涉及13个村屯,跨两市、三县(区)。

  与鱼儿、鸟儿、芦苇一样,他们也是依水而生。

  资料显示,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扎龙湿地的水约减少了三分之二。相应减少的是湖泊、河流、泡泽。

  没了湖泊、河流、泡泽,人们的生活水平降到了底限。

  “当年,生活在扎龙湿地的人没有人靠种地打粮生活。”

  “那鱼一船一船地往外运;那鸟蛋一大缸一大缸地装!”

  遥想当年,所有讲述者的眼神中都放射出异样的光彩,那眼神中充满着对过往的怀恋。

  “靠种地生活,那都是没有本事的人。”说这话的是赵凯村的杨金祥,今年76岁,是生活在扎龙湿地核心区里少有的高龄老人之一。而今,他的儿子就干起了种地的营生。

  在村口,记者见到杨爷爷的儿子杨福生时,他和妻子正在给玉米地浇水。“鱼打不着,苇子欠收,不种地干啥去?”杨福生说,“这地不好伺候啊!除了玉米,种别的都白扯。”

  杨福生的1公顷玉米地是高岗草原开垦出来的,由于连年干旱缺水,他只能选择种植耐旱的玉米作物,今年缺水形势更加严峻,杨福生只好从远处拉水浇种。

  儿子种地,杨爷爷在家看家。没有特殊情况,杨爷爷整年不出屯子。“走在苇子地上像走在海面上似的,走不动啊!”

  杨金祥老人说,过去,出村子能划船,能开四轮,实在不行还能骑马。现在完了,有水的地方水太浅,划不了船;没水的地方泥太深,走不了车马。

  村子距离有公路的地方不过十多里地,记者站在村西北角的高岗上眺望,远处的楼房影影绰绰依稀可见。可是,要想接近它们,没有三四个小时的工夫是做不到的。

  由于干旱,村子里的地被弃种的不少。“整个北窝棚100多亩地都没人种了,高岗地没有水,啥招都没有。”

  “村里的年轻人都走了。”杨金祥说,扎龙湿地核心区水草丰美,是典型的鱼米之乡。核心区内的村屯都曾经是令人向往的地方。早年,这里的大姑娘、小伙子都成了媒人们追逐的对象。

  如今,人进了,水退了。人们还能不能继续在这里生存都成了必须面对的问题。

  全国最贵最慢的出租车

  这肯定是全国最贵的出租车!——5公里路程300元车费;计价:60元/公里。

  这肯定是全国最慢的出租车!——5公里往返(10公里)耗时5个小时;时速:2公里/小时。

  这最贵最慢的出租车出自小王师傅之手。

  小王师傅叫王洋,今年23岁,是土生土长的扎龙湿地核心区的居民,家住赵凯村。他的职业就是开车。

  不过,小王师傅车的模样却是怪怪的。他的车负责转向的前轮是橡胶轮胎;负责驱动的后轮是铁制“轮胎”。车头牵引的却是一个驴车的车斗,车斗里铺着厚厚的羊草。

  这就是记者进入湿地的“专车”。

  小王制造“湿地车”的灵感来自于水田耙地的拖拉机。制造工艺也很简单,将农用四轮拖拉机的后驱动轮橡胶轮胎换成水车状的大轮毂,再加装上铁制叶片,转动起来像坦克链轨一样,抓地性能那是没说的。这种经过改装的拖拉机兼顾水陆两用,跋山涉水,无所不能,被当地人称之为“水霸轮”。

  此次出车除了送记者上湿地外,小王还有一堆任务:替邻居杨爷爷的二儿子给老人家捎5斤韭菜;帮邻居张大叔把充满电的大电瓶拉回去;还要给邻居们买总数13箱的蜡烛、3箱咸盐等生活用品。

  小王师傅此次的任务之所以繁重,是因为赵凯村马上就到了“进不去,出不来”的季节。这样的日子要持续8个月之久。那里的人们只有在上冻后和开化前的4个月的时间里,才能自由出入。

  小王师傅小学毕业后就离开了那个让他“憋屈”的村子,就在5公里之外的扎龙乡打工,从不远行。他说,凭着他的湿地车以及他的过硬车技,随时都可以回家看看。因此,小王师傅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专业湿地出租车手。无论扎龙地质条件多恶劣,他都能把客人顺利送到目的地。

  小王的客人主要有三种人:游客、学者、记者,但生意寥寥。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