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29日讯 今年初,黑河市提出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的奋斗目标,并将其作为本年的十大绩效工程加以推进。如今,一个欧亚风情浓郁,城市功能完善,“天蓝、水碧、楼新、路洁”的口岸城市已呈现在国内外游客面前。
专项整治成果突出
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是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需要,更是建设现代宜居、景观城市的需要。在创卫活动的攻坚阶段,黑河市围绕创建工作重点开展了三个专项整治工作,努力提升边境口岸城市的形象。
鸟瞰黑河城市一景。邱齐龙摄
在环境卫生专项整治中,对市区中央商业步行街路面、世纪广场等公共附属设施进行清洗清刷。先后对市区南出口、幸福大市场、双拥大街、海兰街西段、王肃街老干部活动中心附近的三不管垃圾清理50余吨;清理建筑垃圾、残砖废瓦1500余立方米。对黑龙江公园的环境卫生进行突击清理,共清理可视范围内的白色垃圾5立方米,清理园内小广告200余张,清洗清刷园内果皮箱100余个,清洗园内照明设施500余处。进一步加大市区主要街路两侧违章建筑物(构筑物)拆除力度,共拆除违章建筑物37处,使市区环境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在食品卫生专项整治中,加大对食品加工企业及小作坊的监管力度和巡查频次。同时以“三员”“四图”为基础,采取“三进”“五定”的基本方式,进一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小作坊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的签订率为100%。在农贸市场,做到生熟分开,严格执行“两罩一套一帽”制度。市区内的市场、超市100%建立进货索证索票制度,乡镇、街道、社区食杂店100%建立食品进货台账制度。对露天经营制作食品的管理方面,严禁无证、占道经营,确保直接入口的食品不露天制作,销售食品有防蝇、防虫设施,餐具按要求消毒清洗,确保市民食品卫生万无一失。
在公共场所卫生专项整治中,对市区内307户公共场所、11户二次供水单位、2户游泳馆、市自来水厂、火车站、客运站等单位按照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的要求,全面进行了卫生监督检查及指导,同时还对5份生活饮用水末梢水进行卫生监测。卫生监督人员深入到各监管单位,帮助组建各项规章制度,对卫生设施运行、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卫生知识培训等情况加强监督检查,让城市公共场所更加整洁、美丽。
市民健康意识明显增强
黑河市省级卫生城市的创建工作始终以健康教育为先导,以提高市民卫生文明素质为重点,开展创卫活动,真正把“健康理念”转变成市民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
在城乡中小学开展了卫生健康教育课,中小学生受教育面达100%。各级各类医院的门诊部及住院区设立健康教育专栏,住院病人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达70%以上。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达65%以上,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达55%。职业卫生、女工保健知识培训率达90%以上,知晓率达75%以上。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开展率达到80%以上,农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65%以上。
在社区、公共场所、窗口单位等人群聚集的地方,开展经常性的健康教育活动。每月开展1~2次健康教育讲座、义诊、咨询活动,坚持送医下乡。分期分批对全区女职工进行保健知识培训,通过多种形式,普及市民健康知识。
城市服务功能日臻完善
按照《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黑河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管理力度,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先后启动了城市亮化工程,投资155.9万元在王肃街双侧安装12米高中华景观灯106杆。投资230余万元修整兴安街、海兰街、西兴街等处的主要巷道共计5000多延长米。对黑龙江堤防城区段防浪墙和护栏进行维修装饰,完成钢挂天然大理石面长度1213米,仿制白桦木杆及白桦木柱1984延长米,制作文化石灯柱及装饰灯308个。新建旱厕7座,维修旱厕1座;新建水冲公厕1座,工程已接近完工。此外,增设垃圾二次倒运箱183个,新建脏水窖175个。2006~2007年,投资1.43亿元,进行西部棚户区改造,修建4条街路,854户老百姓改善了居住条件和卫生条件。今年西部棚户区又拆迁718户,将建24栋回迁楼。投资687.5万元,对南大沟进行综合治理,解决了多年的老大难问题。投资5000多万元,新建垃圾处理场,近期即可使用,通过加大投入,加强管理,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建设独具欧亚风情的新兴口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