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黑龙江通河县践行科学发展观 十年摘掉"穷帽子"
2008-09-23 14:06:01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王作龙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23日讯 通河是个小县,人口24万,幅员5678平方公里。

  通河原来是个穷县,10年前农民人均收入还不足千元。而现在的通河,刚刚通过全国文明县城的验收,并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县、省级卫生城、全省小城镇建设先进县,去年农民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5207元,居全市前茅,展示出文明富庶的全新形象。

  就是这个原本的小县、穷县、偏远县,创造了诸如农民人均纯收入全省一流、小城镇建设全省一流、新农村建设全省一流等30余项“全省一流”。当记者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时,所见所闻是一派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的景象。

  通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奥秘何在?当省、市主要领导们多次到这个声名鹊起的小县调研时,当各界人士耳闻目睹了这里的深刻变化时,无不对这里的一种精神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和嘉许。那就是“超越自我,争创一流”的通河精神,一种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原省委书记钱运录称赞通河精神是一种奋斗精神、民族精神、向上精神,并题词“精神可佩”。省委书记吉炳轩说,通河的为民造福精神值得发扬光大。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杜宇新说,各区县都应该像通河那样,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谈到这种精神,通河县委书记赵洪君不由感慨万端,但他仅仅用四个字概括了这种精神的生发与归宿:百姓至上。

  人,总是要有精神的。一个县,当然更要有精神。穷则思变,通河用精神的力量,十年改变了数十年的贫穷落后面貌。

  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印证科学发展观的要义,穷县的发展历程更有说服力。 

  城市建设切忌“不洗脖子光洗脸”,面子工程是劳民伤财工程,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

  一座城市到底怎么建?一座城市到底怎样管?通河县的出发点是,不要忘了老百姓是城市的主人公,建设与管理都必须服从于百姓的利益。

  1999年春天,通河县城进行大规模建设改造,对交通、环境、卫生、市场及私建滥建进行“五整顿”。回顾城乡建设所经历的痛苦过程,赵洪君深有感触:“小城镇要发展,资金有限,人力有限。虽然地处偏远,但我们的观念不能偏远;发展落后,但我们的发展思路绝对不能落后!”于是,县委、县政府班子统一谋划“名城战略”,一张图,一支笔,一本规划:一切要有利于小城镇发展,一切要有利于老百姓生活。


  而且,这个原则要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整顿过程并不容易。就连拆除一些违章建筑,拆除街边破烂不堪的电话亭子,烟熏火燎的烧烤棚子,都会阻力重重。时任常务副县长、“五整顿领导小组”组长的赵洪君成了“众矢之的”。一名刚刚离休的县级领导躺在了铲车前:“想要拆房子就从我身上开过去!”一名“黑白两道”者先给他鞠一躬,然后凶相毕露:“谁敢动我房子,我就要谁的一条腿!”赵洪君说,千百万老百姓的眼睛看着他,一座新兴的城市等着他。他的退却,就是对百姓的背叛。一夜之间,他把阻挠拆迁的两颗“钉子”强行拔掉,老百姓欢呼雀跃。这场会战,拆除违章建筑18户、临时棚厦75户、电话亭19户,规范牌匾132块、广告牌85块,取缔影响市容的门前装修13处,行政拘留7人,采取临时控制措施28人。

  但是,也有一些贫困群众和残疾人来找他,扒了一些临街的摊点,他们的日子咋过?赵洪君一家家地走,这些人贫寒的家境令他动容。他们哪有能力“退路进厅”?城市建设怎能砸了困难人群的饭碗?他经过多方考察,在试验小学后边开辟了一条商业街,专供特困群众、残疾人经商,且免收一切税费。这是当年城市建设人性化管理的见证,那些经商者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通河建设城市的原则是“先洗脖子后洗脸”,即先修老百姓走路困难的巷道。在赵洪君看来,急功近利的“面子工程”是劳民伤财工程,百姓是要戳脊梁骨的。到什么时候都不该忘记的是,城市是为百姓建的。

  10年来,通河城乡建设共投入16.9亿元。城镇框架由原来的6.4平方公里扩展到12平方公里,规划设计可满足未来50年的发展需要,通河县城市建设领跑全省。通河镇内的街巷全部硬化,并配套亮化、绿化工程。

  2005年之后,通河县开始“洗脸”,先后建设了江畔公园、人民广场、岔林湖公园、万米金街等公益设施,倾力打造沿江风景线,千棵大树进城,万种花草入园。站在江南向江北眺望,通河小城数十座高层拔地而起,俨然都市之风,一片祥和之气。美好的环境,是和谐社会所必备的要素,九成以上的居民感到生活在通河镇内是幸福的。

  通河县十年建起一座美丽的城市,成功的基点,在于把百姓的利益放在了首位。  

  新农村建设最忌摆花架子,农村的生产发展、农民的生活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牢靠,才是检验农村改革成功的唯一标准。  

  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不解决,就没有全面的小康社会。农村人口众多,解决起来异常艰难。领导者没有一种真正为民造福的精神境界,农村的面貌不可能改变。

  通河,是怎样谋划新农村建设,让农村的环境迅速改善,让农民尽快由穷变富的?赵洪君说,新农村建设最忌讳的是摆花架子,农村的生产发展、农民的生活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牢靠,才是检验农村改革成功的唯一标准。早在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前一年,通河就已经打响了脱贫致富的战役。他们创造性地运用国家政策,成功探索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新模式,摒弃过去“撒芝麻盐儿”式的扶贫方式,闯出一条“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扶贫开发新路。

  通河县是穷县,穷则思变。6年前,通河县人均收入低于1300元的贫困村多达49个,贫困人口4万多,分别占全县乡村和人口总数的59.7%和40.2%。贫困村村民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行路难等问题及脏、乱、差现象十分突出。无数民房“弯着腰,拄着棍儿,披头散发掉眼泪儿”。面对严峻的脱贫形势,通河县紧紧抓住被确定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机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以建设新农村为目标,按照“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同步改善、精神文明与社会事业同步发展”的原则,对重点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增收项目、社会事业等建设内容全面规划设计,整合各方投入、集中优势财力实行“整村推进”。


 

  2005年,该县确定了桦树、依山、建兴等8个村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试点村。在县财政收入只有4000多万元的情况下匹配400万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确实需要一种精神、一种魄力。同时筹集资金,重点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用于农村经济发展。先后完成了松花江防洪工程、铧子山水库消险加固工程、乌鸦泡镇灌区配套工程。共打大小机电井1460眼,修建桥涵132座。扩大五味子、刺五加等北药种植规模;扩大以大鹅为主的畜牧业养殖规模,大鹅养殖超过了100万只;扩大特种养殖规模,狐、貉养殖发展到3万只;食用菌种植规模发展到1500万袋。

  当这8个村都有了自己的生产发展项目,建完了水泥路,安上了路灯,栽上了树,种上了花,多年的贫困村马上变了样。第二年,他们又确定了8个村整体推进脱贫与文明村建设。

  借着这一成功经验,通河县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在29个村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累计捆绑使用各级扶贫资金达到7700多万元,建设扶持项目209个。16个重点贫困村90%以上的农户和人口摆脱贫困,年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16个重点村接通了电话和有线电视,新建了校舍、卫生所、畜牧技术服务站,解决了农民就医难和上学难,实现了畜禽看病不出村。

  住在大山深处的下青山屯,三面环山,有农户22户,半个多世纪以来,出行回家仅靠一条船摆去摆来。县政府征求了农民的意见,由政府出资,在附近的道壕桥村建设了新区。2006年10月22日,这22户农民搬出了深山,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借此,通河县在全省率先实施了泥草房改造,以洪太等7个村为重点,改造泥草房527户。富强村农民集资,建起了5层、3810平方米的住宅楼,50户农民将像城里人那样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

  在通河县农村,广大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征途上,以主人公的身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奇的故事。如今的通河农村,已经有八成以上的村屯,达到了省级文明村的标准。只用了5年多的时间,通河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农村,建成了富饶美丽的新农村。

责任编辑:路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