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11日讯 有这样7名哈工大学子,在一个相对松散的志愿组织中为同一个目标而走到了一起——为那些癌症晚期和贫困癌症患者提供临终关怀,陪伴他们安静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路。
前不久,记者收到了一位哈市市民写来的感谢信。信中说,今年3月,其92岁的老父亲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哈市宁养院的7名哈工大学子义工在6月至9月间,为老人送去免费止痛药,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慰。“她们的爱心和善举,使我们感受到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9日中午,记者与其中6名学子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这是她们中一些人第二次为癌症患者进行晚期心理干预了。作为该组织最早发起人之一的小林早在高中时就有做义工的想法,却始终未如愿。2007年4月,在学生社团201讲坛做学生干部的她在联系一次医学讲座时认识了哈医大的李老师,了解到宁养院需要一些大学生义工,服务对象为癌症晚期患者。小林和其他3名同学一起报了名。
当年9月,她们和第一个服务对象——一名肺癌晚期的14岁小女孩见面了。每个星期她们都会利用一个下午的时间陪伴小女孩,找一些她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聊天。有一次,小女孩说想去北京,小林就从网上搜集了很多北京的照片,一张一张给她看。一向少言的小女孩露出了欣慰的微笑。在小女孩即将离开的日子,小林和其他几名同学到医院陪了她整整一个晚上。
“小女孩离开时,我感到很伤心,可回想她看照片时微笑的样子,我又感到很开心。这个有些自闭的小女孩最后却和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虽然心情依然很沉重,但小林认为大家的努力是值得的。小林说,她是带着理想主义的想法去做义工的,而这件事让她对生死、对人生都有了更开放的认识。
今年上大三的小何参加了为患癌症的92岁老人提供晚期心理干预的志愿服务活动。她告诉记者,自己身边的人也有很多患癌的,做这样的义工,身上会多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如病人的症状,要一字不差的记录下来并交给医师。
采访最后,6名学子呼吁社会更多地关注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并一致要求不刊登她们的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