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19日讯 生命进入倒计时之际,100毫升陌生人的造血干细胞,缓缓输入到他的体内……
通过两省医务人员的努力,沈阳小伙黄海军重获新生。
骨髓库里找到希望
18日下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血液内科层流室内,27岁的黄海军气色不错,正用扩音器同病友小王交流着。妻子在玻璃墙外含笑看着丈夫。
黄海军家住沈阳市苏家屯区,今年3月,被确诊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如果不移植造血干细胞,生命将坚持不了一年时间。
黄海军是独子,父亲早逝,因此惟一的骨髓配型希望就落到母亲的身上,但基因检测出来后,母亲的基因点并不吻合。
医生在中华骨髓库里海选非血缘的供者,不到一个月时间,奇迹出现了,黑龙江省一名志愿者张先生的基因同黄海军十分之九吻合,而这种几率仅500万分之一。
“我们听到这个消息,先是惊喜,但马上又愁上了,因为移植过程需要很大一笔费用。”黄海军的妻子小陈说,“亲友借遍了,钱还是不够,黄海军的母亲又挨家请求全乡17000多户乡亲们捐款。”
两省生命接力救了他
移植前,黄海军的生命体征已出现异常,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10月6日,黄海军进入层流室,接受化疗预处理,做移植前的最后准备。13日,黑龙江省志愿者张先生注射刺激因子,动员骨髓中的干细胞释放到血液中。
由于采集100毫升造血干细胞需要近2万毫升循环血液,张先生在哈尔滨市16日、17日连续采集了两天。
17日14时许,造血干细胞采集完毕,为保证质量,黑龙江省红十字会一名医务人员马上将2袋新鲜干细胞装入保温箱,乘飞机赶往沈阳。
盛京医院血液内科姚鲲医生马上来到沈阳桃仙机场,等候救命干细胞的到来……
当日18时许,姚鲲医生从对方手中接过保温箱,立即送到无菌治疗室,100毫升造血干细胞,缓缓输入到黄海军的体内。
“每输入几滴,我的心就紧一下,生怕丈夫会出现排斥反应,大家的努力就前功尽弃了,幸运的是,整个移植过程非常顺利。”黄妻说。
20时许,此次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取得成功。
当日中午,黄海军已能下床轻微走动了,“现在患者各项指标都很正常,但预后也很重要,防止血项出现异常。”姚鲲医生说。
“感谢两省的医生,是他们救了我丈夫一命,使他在27岁的时候,重获新生……”黄妻激动地说。
黑龙江省鸡西市的志愿者张先生告诉记者:“能和黄海军骨髓型号一样,这本身就是一个缘分,用我的干细胞救活一个鲜活的生命,受点辛苦也不算什么了,最高兴的就是移植成功了,我希望小黄能继续坚持下去,直到彻底康复为止,我会为他祝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