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通河塑造精神提升品位 向“全国文明县城”挺进
2008-10-28 16:03:32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张肖 陈猛 马少忠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28日讯 作为全省小城镇建设的排头兵,通河的发展变化让人惊喜:从松花江南岸遥望通河县城,10余座高层楼宇拔地而起,沿江一字排开,展现出大都市的气魄。走在通河城区,楼体上没有膏药般的小广告,空中没有蛛网式的电线,条条街道宽敞干净,行车、行人秩序井然。

  近年来,该县把创建“全国文明县城”作为塑造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品位和市民素质的重要载体,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扬“超越自我、争创一流”的通河精神,不断加大投入,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文明创建工作。不久前,该县通过了中央精神文明办委托省精神文明办进行的“全国文明县城”创建效果检查验收。

  以利民之举创建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建设生态园林型城市、打造黑龙江省一流滨江县城”,这是通河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目标。为此,通河县加大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持规划、建设、经营、管理并重,全面加快城镇化步伐。

  近三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累计达到19.6亿元,县城街路全部实现白色化,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实现23.7平方米。先后实施了引岔林河水入城工程、大树进城工程、主街道亮化工程,完成了岔林湖公园、江畔公园和人民公园三大公园的建设,规划建设了商业步行街、地下商城建设以及各项公益设施,提升了城市品位,方便了百姓生活,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通河注重城建与新农村建设的联动,中心城镇的示范效益迅速向全县辐射。通乡、通村公路和村内道路建设让群众出行更加便利,村内公园、村文化活动室的相继落成更让农民们感到城市文明的气息。

  城区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改造是通河县重点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以民乐小区、和谐家园、隆兴花园、隆达小区为典型的棚户区改造工程,让低收入人群告别了低矮潮湿的棚厦子。几年来,县城棚户区改造面积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开发建设投资累计达到14亿元。建设经济适用住房2.1万平方米,安置低收入家庭住房378户。以凤山镇青山新村、浓河镇富强村农民集资楼、节能稻草板房为典型的泥草房改造工程,让农民彻底告别了恶劣的居住环境。三年来,该县共改造农村泥草房1620户,共投入农房改造资金1.1亿元,其中政府对贫困农民补助资金424万元。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3.5平方米,砖瓦化率达到77.1%。未来5年内,通河县将基本消灭城区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

  近年来,通河积极统筹协调社会各项事业,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新建了幼儿教育中心、中小学校舍及图书馆、文化馆,新建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扩建了县医院门诊部、住院处,改建了肛肠医院、乡镇卫生院,并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了98.5%。社会保障覆盖面也不断扩大,城市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该县还在环境优美的铧子山景区内新建了2570平方米的敬老服务中心,让孤寡老人们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愿望。

  用道德文化建设打造健康的人文环境

  通河县把“超越自我、争创一流”的精神作为城市的灵魂,把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作为文明创建的核心,在理论教育、道德教育、群众性文化活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强化经常性的理论学习和形势政策教育,全县共设立理论宣传栏500多个,阅报栏100多个,学习活动室100多个,建农家书屋82个,开办经常性的电视讲座,并连续举办了千余名选手参加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


 

  以重大节庆为契机,每年都开展以“爱我中华、兴我通河”和“铧子山颂”、“金色田野”、“登山节”等爱我家乡的主题活动;开展了“三讲一树”、“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等活动;还广泛开展了“和谐家庭”和星级家庭评比活动,目前,全县已涌现“和谐家庭”1000个,“十星级文明户”9850户。

  以县城为中心,以节日为重点,以节庆文化、机关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为载体,走出了一条县乡村三级联动、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新路子。该县现有秧歌队、武术队、游泳协会、老年舞蹈队等群众自发的文体团队20余个,有上万群众在不同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自娱自乐活动。三年来,举办各种群众性文体活动500多次,举办大型广场文化活动100多场;组织群众性体育竞赛100多项;经常送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创办了《大通河文苑》期刊,创作的文学作品在市级以上发表200多篇;创作书法艺术作品800多幅,在全国、省、市展出发表100多幅。

  目前,通河县有国家级文明乡镇1个,市级文明乡镇2个,县级文明乡镇5个;省级文明单位(标兵)13个,市级文明单位(标兵)49个;省级文明村1个,市级文明村(标兵) 8个,县级文明村59个。

  良好法治环境为和谐家园保驾护航

  在通河县城,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会经常见到执勤的110巡逻车,让人倍增安全感。

  多年来,通河围绕和谐稳定的主题,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全面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拓宽群众维权通道,广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营造出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为“平安通河”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尤其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该县相继开展了“侦破命案”、“无毒地区”和“禁毒人民战争”、打击“两抢一盗”、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等专项行动,并在县城各个社区建立警务室,在全县82个行政村全部建立健全了治保组织和治安联防队伍,形成了完善的治安防范网络。“110”、“119”、“122”三台合一,有效控制动态环境下的社会治安。全县刑案发案持续减少、破案率持续上升,命案发案率为哈尔滨各区、县(市)最低水平,今年到目前为止,命案率为零。没有发生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件和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群体性事件,卖淫嫖娼、聚众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得到有效控制,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6%。

  通河县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省生态示范县、省文明村镇建设工作先进县标兵、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省平安县、省小城镇建设先进县、省城乡规划管理先进县、省级卫生城和哈尔滨市城镇管理工作先进县,并被建设部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县。

  现在,通河正在接受“全国文明县城”的最后审核,即将走进新的“荣誉殿堂”。

  图为通河城区风景。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