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道里区无缝隙排查整顿娱乐场所 让黑歌厅无处可逃
2008-12-04 14:27:05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王善滨 马智博 卢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4日讯 哈尔滨市市民李国治家住道里区民安街,自打几年前他家楼下开了一家歌厅后,李国治和楼上的邻居们就没睡上一个安稳觉。李国治告诉记者,楼下的歌厅每到晚上10时左右居民们正要睡觉时便开唱,有时唱到半夜,甚至到次日凌晨两三点钟。为了能睡觉,居民们几乎所有的办法都想到了,用棉球堵耳朵、用棉被捂脑袋……虽然他们多次向环保、派出所、社区等各个部门反映,可是反映一次,只能好个三天两天,之后又恢复原样。

  近日,李国治和邻居们欣喜地看到困扰他们多年的黑歌厅牌匾被拆除了,歌厅内用于营业的物品也被没收了。打听后得知,原来是道里区的文化、工商、城管执法、环保、消防、公安等多部门联合行动,彻底清查区内的无证照娱乐场所。“看来,这回政府动真格的了,我们的耳根终于可以清静了。”李国治开心地说。

  据道里区环保局武迎春介绍,每年他们接到有关噪声的投诉在百余件左右,而这其中三成是歌屋扰民的投诉。自整治行动开始以来,此类投诉明显减少。

  对此,道里区副区长于杰表示,黑歌厅的存在,不仅居民群众深恶痛绝,而且潜在着消防、治安、食品卫生、黄、毒等诸多问题和隐患,因此必须严整。

  黑歌厅顽疾难除屡打不净原因多

  据此次排查整顿娱乐场所集中行动的专项领导小组组长道里区副区长于杰分析,黑歌厅虽屡遭打击但依然存在,原因很多:大多是租用小区居民的地下室,租金少,成本低,加之歌厅不办照营业,可逃避税收、管理等费用,使经营者有利可图;且消费群体复杂,使其可提供各种服务牟取暴利;加之在对其管理上存在法规不明确、机制不健全,各个主管部门只能各司其责,导致取缔艰难。

  道里区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条例》实施后,规定在居民楼内禁止开办产生噪声的修配厂、印刷厂、加工厂、饭店、歌厅、舞厅、酒吧等经营项目。对已经开办的,应由环保部门责令限期采取防治措施。为此他们也曾对辖区内黑歌厅进行过取缔,但由于都是无照经营,没有可供处罚的主体,导致对无照的歌厅无法直接处罚。

  对此,道里区工商局的一位负责人深有感触,他说,虽然在整顿黑歌厅中,工商部门作了大量的工作,但始终收效甚微。无照黑歌厅的处罚主体是工商部门,但由于缺乏强制手段,在处理时只能进行申斥罚、财产罚和行为罚(限定经营活动),如果被处罚主体拒不执行,又只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所以每次检查只是扣押一些营业物品,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公安部门也表示对黑歌厅的取缔只能是发现有黄赌毒时才能取缔。

  政府部门联手保证机制长效

  为了避免重蹈以往屡打不尽的旧辙,哈尔滨市道里区此次整顿在组织机构上进行了强化,在原有文化经营场所安全的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加大了政府的力度,成立了由一名主管区长为组长,由区文体局、安全办、公安、工商、环保、行政执法、消防等多部门联合组成的综合执法队伍,进行分步骤、分阶段的无缝隙排查治理黑歌厅。政府决心大、各个部门配合紧密,在集中整治期间,道里区城管行政执法局按程序向无证娱乐经营场所下发了拆除牌匾、灯箱、霓虹灯整改告知书。区工商分局、区文体局联合下发了娱乐场所整改通知书。10月14日至16日,道里区文体局、公安分局、区行政执法局等部门出动执法人员90余人,对道里区民安街、建国街及周边的歌舞娱乐场所进行了联合排查,共排查51家娱乐场所,其中对49家无证照娱乐场所进行整治,23家娱乐场所自行拆除牌匾、灯箱、霓虹灯,主动停业。对拒不执行的水姻缘歌吧、红乐园歌吧等26家娱乐场所进行了强制拆除。

  曾对黑歌厅的整治提出过建议的哈尔滨市人大代表王元庆认为,目前对于黑歌厅的管理存在多个部门都在管、又都管不严的状况。执法部门因执法变被告的案例增多,产生了“都管又都不管、不管小违法、管错大违法”的担忧,产生了执法风险。另外,有些部门执法需要自筹经费,就产生了“少干活少花钱,多干活花大钱”的状况,导致执法能力不强。因此,解决此类顽疾单靠一个部门是不可能的,他建议借鉴哈尔滨市专项整治无路权车的办法,由一个部门牵头,多部门共同配合,发挥综合执法职能,这样才能增大执法功效。

  遏制无照歌厅滋生问题,关键是探索长效机制。道里区为了避免“一阵风”,将整治的机制化为常态,将设立的常设机构放在区文体局,将排查过的有隐患的娱乐场所同时列入“黑名单”,定期回访,立体式盯守,并设立举报机制,使之冒头就打。真正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专项行动格局。在长效机制下,多部门联动,改变了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端,为从根本上消除区内黑歌厅提供有力保证。

  城管人员在取缔黑歌厅。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