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8日讯 从明年开始,哈尔滨利用3到7年时间,投入资金100亿元重点规划建设粮食产能水利配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堤防达标、城乡供排水、水资源配置、生态水利、水利产业七大工程,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提升农田水利化程度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主城区江南堤防达到100年一遇标准,江北堤防达到50年一遇标准。这是记者从17日召开的水务工作会议上获悉的。
据了解,2008年哈尔滨市累计完成水利工程建设投资5.1亿元,建设各类工程2000多项,较上年大幅增长。启动了城市堤防50年一遇标准闭合圈建设,重点推进呼兰河、三家子、群力堤防、前进堤扩建段升级达标工程建设,修复了城区35处重点险工,实施了亚行贷款松花江木兰、通河、依兰县堤防升级达标、西泉眼水库维修加固工程建设,完成了金河湾湿地植物园和城区4.8公里防洪墙钢闸板制作,加快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此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供排水监管、水利管理和改革等都取得重大突破。
但是,目前哈尔滨市主城区江南24.31公里堤防整体防洪能力只有50年一遇。江北堤防除前进堤整治段、松浦堤改线段为50年一遇防洪标准外,其余堤防只有10到20年一遇。哈尔滨市沿江各县(市)堤防尚有险工弱段65处。同时,哈尔滨市农村水利发展严重滞后,有65%的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90%的灌区工程老化失修。40%农村人口吃不上安全水;80%的中小型水库病险严重,威胁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为此,2009年,哈尔滨市将全面启动城市堤防50年一遇防洪标准闭合圈建设,完成堤防升级达标43.46公里。同时,推进拉林河、蚂蚁河、呼兰河、巴兰河等中小河流河道治理,续建、新建堤防1372公里,进一步提高防洪能力。到2010年,松干堤防达到20年至50年一遇标准,主城区江南堤防达到100年一遇标准,江北堤防达到50年一遇标准。到2015年,全市主要江河和城市堤防全面达到规划防洪标准,其他主要中小河流得到有效治理。
此外,2009年哈尔滨市还将完成列入国家专项规划的3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提高水库防洪能力。实施粮食产能水利配套工程,加快龙凤山等五大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建设松花江大型提水灌区,规划配套建设60处中型灌区,形成沟渠、河系相通的灌排体系。新改扩建净水厂10座,建设污水处理厂11个,着力构筑农村供排水城市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