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王颖:促进社会和谐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2008-12-21 10:47:23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王颖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社会和谐稳定,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巩固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积极维护社会稳定,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一、准确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发展是硬道理,贫困是社会不和谐的主要根源。马克思指出,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就只会有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然重新开展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这就告诉我们,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才能为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体现了依靠人民谋发展和加快发展为人民的辩证统一。构建和谐社会既是为了人民群众,也要依靠人民群众。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才能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形成及时表达社会利益、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让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和谐社会是在发展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结果。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相继发生深刻变化,引起了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呈现出利益需求多样化、利益差距扩大化等特点,致使社会上产生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只有深刻认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才能积极主动地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二、正确认识维护社会稳定对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

  维护社会稳定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30年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改革,中国就不可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各项事业就不可能顺利前进;没有发展,中国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也不可能保持国家长治久安;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进行。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保证改革开放健康平稳运行,否则就会付出代价,甚至带来灾难。只有进一步化解社会矛盾,妥善解决各种问题,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

  维护社会稳定是破解发展难题、建设“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的迫切需要。当前,哈尔滨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由于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分配不公等问题引发的矛盾日益增多。在推进科学发展、建设“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的关键时期,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有助于破解“发展慢、差距大”的问题,确保“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建设顺利推进。

  维护社会稳定是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迫切需要。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说到底还是围绕民生问题产生的矛盾纠纷。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必须搞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就要求我们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努力营造良好的载体功能和环境氛围,为全体居民提供更加充分的发展条件,不断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需求,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维护社会稳定是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迫切需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是使各种政治、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得到合理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如果社会严重不公、两极分化明显,特别是尖锐的利益冲突演化成剧烈的政治冲突,社会和谐就失去了制度保障。只有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才能减少各种因素对推进科学发展和实现社会和谐造成的现实威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有保障。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稳定工作全局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稳定工作全局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服务大局与立足本职的关系。做好稳定工作,服务大局是前提,立足本职是基础,正确履行职责是关键。这就要求各职能部门在筹划、部署和开展工作时,着眼全局、服务中心,各尽职责、协调配合。政法机关作为维护稳定的主体,必须加强对稳定工作的领导和指挥。信访工作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目的,彻底扭转消极被动局面,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改善机制、强化手段,努力创造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平台。

  当前工作与基层基础工作的关系。当前维护稳定工作的重点是化解矛盾。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是维护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实践证明,凡是稳定工作开展得好、矛盾纠纷少的地方,都是基层基础工作扎实的地方;凡是问题突出、矛盾纠纷多的地方,往往是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的地方。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基层基础建设上来,为维护社会稳定打下坚实基础。

  治标与治本的关系。做好稳定工作,不能只看办理了多少案件、出台了多少管理措施、开展了多少次专项行动,更要看是否建立了相应的长效措施,做到标本兼治。要加快完善领导接待群众、解决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切实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提高公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的深度和广度。继续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努力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

  四、提高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队伍建设是根本。毋庸置疑,稳定工作队伍整体素质是好的,但仍有少数同志理想信念动摇,政治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不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牢,宗旨观念淡薄,价值取向错位;特权思想严重,甚至执法犯法。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搞好队伍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维护稳定不是为了控制人、限制人、束缚人的发展,而是为了解放人、规范人、促进人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切实解决权从何来、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真正把工作基点放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上来,要用人民群众“听得懂、信得过”的方式处理问题,实现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新形势下,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领域越来越宽、任务越来越繁重,对干部能力、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引导干部提高维护稳定、化解矛盾、公正司法、执政为民的能力。

  五、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社会稳定工作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社会稳定工作的政治优势和根本保证。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引起社会不稳定的社会问题大部分出现在基层,要真正解决问题、消除矛盾,有赖于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地方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基层组织建设在稳定工作全局中的重要性,把它放到全局工作中去思考、谋划、部署和落实。要加强党员教育,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重视派出所、司法所、综治办、社区信访办等基础建设,加强县、乡、村(社区)三级调解网络建设,做到层层有维稳工作组织、有接待场所、有专兼职人员、有工作标准和制度。(作者系中共哈尔滨市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