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19日讯 清冰雪工作是北方城市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是每个冬季的常规动作。然而年复一年,清冰雪技术日渐成熟,清冰雪力量日渐强大,清冰雪矛盾却不见减缓。尤其是今年,哈尔滨即将承办大冬会,清冰雪好坏直接影响到的交通状况、市容市貌都将直接呈现在世界各地来宾面前。这给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际上,今冬清冰雪的效果令市民很难满意。伴随着飘落的雪花,“路滑、堵车、撞车、跌伤、黑泥”等等成为今冬市民言谈中的常见词。百姓不满、司机叫苦、保洁员喊累、管理者皱眉头。是融雪剂使用不当?是资金投入不足?还是清冰雪机制、体制不顺?近日,记者带着诸多疑问,采访了有关管理者、专家和市民,希望能在现有条件下找出一条今冬清冰雪的可行之路。
16场雪难坏清冰雪人员
2008年入冬至今,哈尔滨市已降雪16场,其中14场小雪、两场中雪。虽然单场雪量都不大,但却给清冰雪管理、作业人员带来了很大的麻烦。2008年12月初的一场小雪,个别区由于使用融雪剂不当,导致街路大面积出现黑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批评;随后的几场小雪,清冰雪管理者、责任单位视融雪剂为“高压线”,除坡路外,其他街路都不敢使用融雪剂,又造成了经常性的路滑、堵车现象。
据市清冰雪指挥部办公室有关人士介绍,小雪落到地面上,经车一辗压,很快就会形成一层薄冰,机械、人工清理效率都很低。另外,经费、作业人员的不足,也直接影响清冰雪的效果。据了解,目前哈尔滨市有6000多名环卫工人,加上街道办的人员、雇用的农民工、清冰雪公司的作业人员,全市常规的清冰雪作业人员在万人左右。然而,随着近些年哈尔滨城市迅速发展,城区清雪面积已由10年前的1200万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3500万平方米,平均一场雪一个人要清3000多平方米,根本清不过来。
是要畅通还是保整洁?
一位多年从事清冰雪的管理人员表示,多年以来,哈尔滨市一直在探索适合自己的清冰雪作业方式。目前的作业方式是人机结合、辅助使用融雪剂。但由于使用融雪剂常出现黑泥现象,致使在融雪剂的使用上更加审慎,清冰雪效率打了很大的折扣。
道里区城管局局长韩建章认为,对于城市管理来说,降雪就是灾,首要的是要保证交通畅通。没必要对融雪剂人人喊打,只要控制好用量,使用后及时清扫、拉运,融雪剂的危害都可以得到解决。韩建章同时表示,对公园、步行街等特定区域,不用融雪剂还是科学合理的。
众多司机对于不用融雪剂造成的路滑可谓深恶痛绝。开车两年的秦先生表示,如果非要在滑点和黑点之间来选的话,他宁愿选择黑点。
在市清冰雪办与交警部门的一次协调会上,双方一致认为,市区55处坡路必须及时布撒融雪剂,才能保证交通畅通。
不用融雪剂行不行?
用融雪剂会使街路出现黑泥、会危害路桥和植物,那么不用融雪剂行不行?
松北区就是从不使用融雪剂进行清雪的。负责管理清冰雪的松北区综治办主任李建霖说,他们把马路分成多个等级,一些重点路段、公交站点必须边下边清,雪下多久,清洁工人就要工作多久。在车流量大的松北大道,一条马路被分成若干级别,公路大桥到太阳岛道口这一段,车流量很大,清雪工作一律在夜间和清晨进行,夜间用机械大致清一遍,清晨清洁工人再一点点把路面“啃”干净。
不撒融雪剂,要付出更多的人力和时间清理冰雪,松北区在清冰雪方面是否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记者采访得知,松北区每年用在清雪上的费用并不高,大致在二三百万元。对比全市每年清冰雪消耗资金三四千万元,松北区清冰雪的投入是相对较低的。该区综合整治办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省钱主要是省在了购买融雪剂的费用和拉运的费用上。由于不用融雪剂,冰雪不用拉到很远处处理,部分街路上的雪甚至可以直接堆在路边。
既然不用融雪剂,也能清好雪,那么这种“绿色清雪”模式能否全市推广?对此,市清冰雪办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哈尔滨市使用融雪剂的态度是科学使用、辅助使用,能不用尽量不用,能少用尽量少用,但全面禁止使用、推广“绿色清雪”还不太现实。
韩建章认为,在人员有限、机械化程度还有待提高的今天,融雪剂的辅助功能必不可少。另外,哈尔滨坡路较多,在一些特殊的天气,降雪后路面会立即形成薄冰,清除这种薄冰机械根本帮不上忙,人工清理效率又非常低,唯一的办法只能是使用融雪剂辅助清雪。
用融雪剂就一定“黑”吗?
北京市环境卫生设计科学研究所吴文伟曾在哈尔滨表示,融雪剂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使用的,到目前发达国家仍在使用,关键是要确保使用量适宜、用后及时清除。
既然融雪剂本身没问题,那么在使用过程中为何会出现黑泥现象?市清冰雪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融雪剂本身是无色的,与雪融合也不会令雪变色,积雪是在融化的过程中吸附了空气中的灰尘才变黑。哈尔滨市冬季采暖期空气中灰尘含量较大,使用融雪剂后,积雪更容易变黑。要避免出现黑泥,只要用后及时清除就可以了。
据悉,目前哈尔滨市使用的融雪剂是政府通过招标统一采购的,由山东潍坊昌大公司生产,其各项环保指标都符合目前国内开始试行的标准。而且,该公司生产的融雪剂还大量出口日、韩等国。
如何加强监管约束力?
融雪剂还得使,那么在具体执行操作中该如何加强监管?一位专家表示,目前哈尔滨市各项制度、细则并不落后于其他城市,如黄牌警告机制、融雪剂使用细则等还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关键要看落实。记者了解到,哈尔滨市出台清冰雪黄牌警告机制已经多年,清冰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少,但至今还未发出过一张黄牌。
有专家表示,与其拿着发布出去的黄牌,还不如推行市场化。目前,哈尔滨市松北区和哈开发区清冰雪都采用了市场化方式,每年进行招投标,中标单位负责清雪,管理部门负责检查,按效果、满意度给钱。
其实不管是黄牌警告还是经济监管,只要认真落实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只是经济监管更简洁、容易操作罢了。可以让领导离职、让公务员考核不达标的黄牌,一旦真发下去了,相信也能起到良好的监管、震慑作用。
增加投入才能提高效率
在哈尔滨市万余清冰雪大军中,主力部队是6000多人的清扫保洁人员。平时,他们得负责街路清扫保洁;一下雪,他们就得凌晨两三点钟开始劳动,有时一直干到晚上七八点钟。据一位保洁人员透露,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工资只有650元,清雪时只有一点象征性的补助。高强度的劳动、低微的收入,很难激发劳动热情。
记者采访中发现,很多管理人员都提到清冰雪资金问题。据了解,目前哈尔滨市清冰雪资金主要来自区、街自筹,市里划拨一部分。由于区、街自己投入,钱花起来自然能省则省,清冰雪人员能少雇点就少雇点,清冰雪的效率、社会满意度自然难以达标。多位清冰雪管理人员表示,不管是提高清冰雪人员待遇,还是走市场化之路,想办法增加投入、增强资金保障都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