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2009年哈尔滨棚改万户回迁万户拆迁 实行“拆一还一”
2009-02-10 15:36:55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何秀丽 王骁 张冲 刘旭 刘维滨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棚改回迁项目陆续开工。

  东北网2月10日 今年,市委、市政府将棚改工作列为市一号工程全力推进:继续推进主城区棚户区改造工程,改造棚户区100万平方米,落实拆迁安置政策1万户,上年度棚改拆迁户回迁入住1万户。

  3年改造拆迁530万平方米

  从2008年起至2010年,哈市将利用3年时间集中改造85片棚户区,改造拆迁房屋建筑面积530万平方米,涉及居民8万余户,努力实现棚户区改造在质量和数量上的跨越。

  哈市确定的棚户区改造的基本模式为,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市区结合、以区为主,市场运作、保障优先的原则,市政府给予拆迁启动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区棚改办对行政区域内现有成片棚户区进行总体规划设计、调查摸底、经济测算,确定总体改造规模,编制3年实施计划、年度拆迁计划、保障住房建设计划、拆迁资金使用计划。改造计划要按照“以大代散、以优代劣、肥瘦搭配”的原则,对一些多年来遗存下来的零星片区、只拆不建片区、亏损片区等,按照资金平衡、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与效益地段适当实行捆绑式开发。

  哈市还制定了危棚房改造土地及费用减免政策,制定了拆迁、基础设施建设、审批提速、配建物业管理公共经营性用房等优惠政策。同时,以棚户区广大群众的利益为重,充分考虑并妥善解决棚户区低收入住房困难被拆迁家庭的住房问题,在拆迁政策上给予倾斜和合理照顾。

  据悉,哈市危棚房改造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2000年至2006年,全市共完成危房棚户区改造700万平方米,平均每年完成约100万平方米。截至去年年末,哈市完成13个棚户区拆迁项目,拆迁面积237万平方米,涉及被拆迁居民22435户,公企单位570户,所有净地项目的回迁房建设已全部启动,总开工面积达195万平方米。


 

  惠民拆迁实行“拆一还一”

  市委、市政府将棚改工作列为市一号工程全力推进,制定了一整套符合实际的惠民政策:就地安置,实行“拆一还一”的“预约式拆迁”,最大限度地惠民;针对棚户区居民家庭状况复杂,拆迁补偿要求多样化,提供多种选择的拆迁补偿“套餐”,让群众自主选择既能保证有住房又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补偿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道外哈东棚户区低保户张大爷最初很担心一旦拆迁,他的那点儿低保金买不起新房子。很多棚户区低保户和张大爷的境况相似,但按照通过棚户区改造,集中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对被拆迁居民实行“拆一还一”、40平方米最低保障户型等政策,确保被拆迁群众不因拆迁而失居,并且住房条件有所改善的政策,很快让百姓打消了疑虑。

  龙橡社区动迁户高大娘算了一笔账:她家原住房是30.04平方米,按照“拆一还一”政策,如果想花些钱住大点儿的房子,可上靠到50平方米的标准安置户型,增加的20平方米面积只按每平方米2193元的综合建筑成本价,共计4.38万元来补足。加上1.2万元的先期搬迁奖励费和搬家费、临迁租房补助费等费用后,高大娘一家只需花3万元左右就能在今年年底住进高楼了。

  百姓感言

  回迁房,咱住上了

  “曾经在道外二十道街脏乱差的棚户区里,我们一家三口的‘小窝’只有15平方米,真没想到13年后我们也能住上大楼房,还是政府的棚改政策好!”家住道外区滨江凤凰城的管女士一提到自己在去年9月刚刚入住的新房子就不禁流露出一种自豪感。

  管女士告诉记者,他们家只有丈夫一人在外打工,女儿上初中,每月全家人的收入只有700多元,虽不能说到了吃不上饭的地步,但随着女儿越来越大和教育方面开销的增加,生活逐渐变得步履维艰。最让她和丈夫头疼的就是那间仅有15平方米的危棚房,冬天冷夏天热,每逢大风雨天孩子就吓得直哆嗦,接着就是大病一场。

  现如今管女士一家三口回迁之后,住在滨江凤凰城小区307栋8单元7楼的一间使用面积为22平方米的住房,“这房子大,视野好,还朝阳,物业服务也好。刚搬进来那会儿我们全家人兴奋得好几天都没睡好觉。”只要一提到新房子管女士就有说不完的话。

  管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曾经是人均使用面积5平方米、现在是人均使用面积7平方米多。这2平方米的地方就意味着女儿能有一张宽松点儿的学习桌;家里有了独立的卫生间;卧室能够摆放一张比原来大的床,丈夫工作一天回来也能好好休息。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