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市市民为大冬会运动员呐喊助威。
东北网3月4日讯 大冬会不仅是竞技场,它又是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相识、相知的平台。作为主办城市,哈尔滨市民的一言一行就像一道敞开的窗口,世人从中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哈尔滨。此次大冬会,哈尔滨市民的素质有了极大提升,通过了一次大检验。
大冬会之后,哈尔滨人希望,可以让这份热情、这份谦和、这份自觉,永远伴随着发自内心的微笑洋溢在哈尔滨人的脸上。
【目击】
冰城市民真叫棒
镜头一:2月22日,在大冬会冰舞赛场上,各国的选手们都在展示着精湛的技艺。中国选手上场后,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中国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中国加油”的呐喊声在场内回荡。随后,俄罗斯的选手上场,表演很精彩,得分比中国队的队员还高,观众虽然感觉有点遗憾,但仍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了俄罗斯运动员。市民刘先生说:“体育赛事就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心灵和心态净化之地,这里无时无刻都会上演人间喜怒哀乐,考验人们的心理承受力和宽容度。”
镜头二:2月24日8时,私家车主刘洋将车停在车库里,去公交车站乘坐公交车上班。因为大冬会,哈市部分路段实行了单双号限行,他的车不能在双号上路。刘洋告诉记者:“虽然不能开车上班很不方便,但是实行单双号限行是为了让哈尔滨在大冬会期间交通更顺畅,作为哈尔滨市民,这点方便我们愿意给。”
镜头三:2月27日15时,在中央大街上行走的市民王小亮,手里拿着一个已经熄灭的烟头走了30多米。当他走到哈市中央大街与道里十二道街交口附近的一个垃圾箱时,将熄灭的烟头丢进去,很多市民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王小亮说:“大冬会期间,我开始在街上捡拾别人乱扔的烟头,让我们的城市更整洁。”
【感受】
盛会激发自豪感
哈尔滨金太阳商城业户王金梅从大冬会前就开始补习英语,她告诉记者:“我应该感谢大冬会,是大冬会让我下定决心学习英语,大冬会迎来许多外国游客,如果无法和他们进行简单交流,太影响哈尔滨人的形象了。”现在,王金梅学习英语的热情十分高涨,在她的带动下,周围许多业户也都开始学习外语。
出租车司机李永娟在大冬会期间少赚了不少钱,因为每当她拉载参赛运动员或是外国游客时,总要多花一些时间讲一讲哈尔滨的名胜。“我是一个哈尔滨人,大冬会期间,我总有一种在家里招待客人的感觉,总是怕说得太少,总是怕做得不够。所以在大冬会期间,我更多的时候是在当导游、私人司机和义务讲解员,心愿只有一个,就是让外国游客能多了解哈尔滨,让他们感受到哈尔滨人的热情好客。”说到这里,这位的姐脸上满是自豪。
今年20岁的大学生刘小文说,他很感激大冬会,因为大冬会激发了他内心的荣誉感。他说:“我是哈尔滨人,我从心里爱家乡,也希望中外游客们能喜欢我的家乡,所以在大冬会期间,我就约束自己的行为,走路不闯红灯、不乱扔烟头、公共场所打电话要小声。”
【延续】
让好习惯成自然
“大冬会期间,哈尔滨人更讲究礼仪了。”黑龙江大学国际礼仪学专家张大生认为,“所谓素质,顾名思义是一座城市、一个人最朴素的品质。一座城市的礼仪水平,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需要长时间沉淀与积累。这段时间哈尔滨市民在礼仪方面的提升并不是大冬会带来的,而是哈尔滨市民固有的品质,就像一件宝物存放在口袋里,在没有取出来以前并没意识到它的存在,一旦取出来,这件宝物就不会消失。是大冬会激发了哈尔滨人热爱家乡、为家乡争光的热情,这种热情是哈尔滨人固有的,可以一直保存下来。”
黑龙江大学张军教授说:“大冬会让哈尔滨人感受到了国际性赛会给城市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一场国际性赛事的背后往往是文化、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哈尔滨人爱家乡的情感和好客的热情是固有的,经过这样世界体育赛事的碰撞之后,相信哈尔滨人会更加注重礼仪,更加谦和、好客。”
黑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董鸿扬说:“大冬会这样的赛事实际上是给了我们一个契机,让我们知道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需要时间来养成的。哈尔滨人在大冬会期间所表现的行为和礼节让世界刮目相看,同时也给我们自己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挑战,那就是:我们可以做好,我们以后要做得更好。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哈尔滨人可以把在大冬会期间所表现的良好行为沉淀下来,作为我们这座城市闪光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