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志愿者以学生老年人为主 上班族请你来当志愿者
2009-03-05 09:59:27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刘剑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目前,城市志愿者是以学生为主,其次是老年人。如果大学生永远占志愿者主体的话,说明这个城市志愿服务水平还很低——

  3月5日,又一个“学雷锋日”到来,这一天也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学雷锋”,“志愿者”,这两个让人想到爱心和温暖的词汇,今天又有各自很多不同的含义。

  30年前学雷锋今成志愿者

  哈尔滨市47岁的王春艳是位著名的好人。30年前,1979年的一天,17岁的王春艳高中毕业在家等待分配。一天,邻居李大娘的大女儿哭着跑下楼:“姐姐,我妈生病了,我和妹妹该怎么办呢?”善良的王春艳不假思索:“快走,姐姐帮你上楼看看。”这个邻居家的生活负担很重,家里全靠着李大娘一个人操持着,李大娘病倒了,这个家的生活无法正常继续下去。正是从那天开始,王春艳成为这个家的一员。李大娘身体不好,王春艳就经常主动帮助他们收拾家务,陪大娘看病,给孩子辅导功课,很多次孩子生病都是王春艳陪护照顾。李大娘家也完完全全把这个好心的邻家女孩当作一家人看待。那时,王春艳被街道办事处授予“学雷锋标兵”称号。就这样,王春艳对这个家的帮助一直延续着,直到后来搬家。

  回想起当年的自己,她感慨地说:“帮助人之后,自己心中有份快乐。”

  2000年,面对下岗困境的王春艳陷入人生的低潮,但此时的她没有因挫折而终止爱心的脚步。她在社区发现很多老人、残疾人生活十分困难,就腾出时间,上门照顾这些有困难的居民。后来,王春艳通过考试成为了一名社区工作人员,这份工作让她有了更多帮助别人的机会。她开始逐步了解“志愿者”这个群体,开始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义务献血、社区义工……王春艳说,“志愿者”行为使助人为乐变得更有计划性、更有组织性。

  从学雷锋热潮到志愿服务常态

  哈尔滨市团委多年从事志愿者工作的许威说,对于我国而言,志愿者工作是以“学雷锋”运动为宏大背景的。46年前,随着“学雷锋”口号的提出,“对同志春天般温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等崇高精神,与现在的志愿者精神一脉相承。

  据了解,1984年,我省的一些学雷锋小组、小分队逐渐变化衍生为如今的志愿服务小组、服务队。直至1994年,哈尔滨启动了志愿服务工作,从此,志愿者找到了自己的组织。发展至今,现在我省仅哈尔滨各志愿服务中心、服务站、服务基地达6000余个,注册志愿者人数16万余人,医疗、法律、消防、禁毒、翻译等专业服务队600余支,一助一、多助一帮扶对子6350多个。算上这次大冬会志愿者服务,共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时间近2400万个小时。

  记者从黑龙江省志愿者协会了解到,志愿者人数从2003年的30万发展到现在的90万,还有很多民间志愿者,人数无法统计,志愿者队伍数字也增长的很快,到目前为止我省志愿者服务时间已达到4600余万个小时。志愿服务无论在社会动员、社会责任、机构管理,还是在服务规模等方面,都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年学雷锋活动的规模。

  上班族,请你来当志愿者

  “好心人,你叫什么名字?”“我叫雷锋!”无论是从以前的生活中,还是影片中,我们都能回想起这样令人感动的场景。哈尔滨市团委的许威说:“人们永远记住了雷锋,当前,应该让志愿行为也像当年学雷锋一样变成一种行为习惯、思维习惯。”

  专家指出,我国的志愿者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总量上还很不足,志愿者服务提供的社会服务方式还比较单一,志愿者服务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还没有在更大程度上显现出来。目前志愿者还是以学生为主,然后是老年人,上班族很少。如果大学生永远占志愿者主体的话,说明这个城市志愿服务水平还比较低。大学生有时间、有激情,但其社会阅历不足,财力不足,持久性不足;老年人则受到体力和精力上的制约。应该让更多已参加工作的青壮年来参与志愿活动,这是志愿事业的发展方向。

  许威说,应该让更多的百姓发自内心认可志愿者并成为志愿者,让这种服务成为经常性的服务,并在发动和动员上多下工夫,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走进志愿者行列。成熟而完善的志愿者服务体系,将有助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我国的志愿服务发展拥有一个得天独厚的精神基础——雷锋精神,所以应该让雷锋精神成为志愿服务强大的思想后盾,让“志愿者”也成为人们心中一个永恒的符号。

责任编辑: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