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吕树文:调整医疗报销比例 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2009-03-09 23:06:49 来源:东北网  作者:孙晓锐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吕树文委

  东北网北京3月9日讯 (记者 孙晓锐) “看病难、看病贵”是造成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其根源主要是社会的医疗需求和医院的医疗供给之间的不和谐造成的。为解决医院与社会之间的供需矛盾,近些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努力和支持下,各地采取扩大医院建设规模、增加床位、提高病床周转率等一系列措施,但仍难以满足患者的住院需求。全国政协委员吕树文表示,通过长期考察他了解到,造成这一现象,除了由于我们国家的医疗资源同发达国家比还不够充裕而外,也同我国现有的临床医疗资源没有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直接的关系。

  据北京肿瘤医院的一份调查材料,外科手术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为15天至25天,有效住院日约占医疗行为的85.41%;非手术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为12天至15天,有效住院日约占总医疗行为的77.67%。而仅做一些无需住院即可完成的检查、化验与治疗的“无效”或“低效”住院日,占总医疗行为的比例分别为14.59%和22.33%,临床医疗资源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公费医疗和医疗保险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比自费患者分别多4.97天和2.30天;平均住院费用分别多7592.22元和1159.83元。

  吕树文委员认为,“看病难、看病贵”的症结之一,在于医疗费用的补偿政策不尽合理。当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形式,门诊费用主要由个人帐户支付,患者先行垫付后再在当地医保部门报销,门诊的报销比例低于住院的报销比例;住院的费用主要有统筹基金来支付,而且报销的比例高于门诊。

  由于当前医疗费用补偿政策中这种门诊和住院费用报销方式及报销比例的差异,患者作为理性经纪人,很自然会首先选择住院治疗。这就引导了患者盲目住院,甚至仅为进行手术前的化验检查或者放化疗后的健康体检也要住院。

  患者选择住院无非是想通过住院与门诊报销的差价来节约个人的自付费用,但实际上发生在患者身上的医疗成本并没有节约,患者在“无效或低效”住院日期间发生的床位费、护理费、治疗费等住院费用,远高于住院与门诊费用报销方面的差价。因此,不但没有达到节约医疗成本的目的,反而进一步导致了“看病贵”。这样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导致统筹基金支出的增加,国家医疗资源的浪费,患者不满情绪的加大,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一直得不到舒缓。创建和谐医患关系需要政府、患者和医院三方共同努力。

  为此,吕树文委员提出以下建议:

  一、医疗保障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在加大门诊报销比例的同时,控制或减少住院费用的报销比例,从政策上引导患者节约医疗资源。

  二、要在改变现行政策的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宣传和教育,鼓励患者就医时尽可能多选择门诊治疗,以真正降低患者的人均医疗成本,节约医疗资源。

  三、医院要加强内部管理,重组医疗流程,在不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去除“无效”住院日,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患者住院费用,提高病床的利用效率,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医疗卫生资源。

责任编辑: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