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新巴黎的不眠夜——记大冬会主新闻中心运行团队
2009-03-11 13:21:32 来源:东北网  作者:高长利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11日讯 2月18日—28日,精彩纷呈的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在“冰城”哈尔滨举行。历经11天的精彩,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生为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欢乐。

  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一张张生动的表情,一个个美好的瞬间……穿梭在各赛场的1400余名记者将一届成功、完美,最出色的大冬会,奉献给了全世界。

  2月28日22时,大冬会在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圆满落幕,此时仍坚守在新巴黎大酒店的杨永生和大冬会主新闻中心运行团队的同事们,总算稍稍松了一口气,“虽然大冬会闭幕了,可是我们的工作还没有结束,为记者送站、业务交接……还有一大摊子工作要忙活呢。”

  “这是我们团队的一次集体减肥”

  杨永生,大冬会主新闻中心主任,1996年曾作为骨干参与了第三届亚冬会新闻中心的运行工作。

  时隔十三载,作为省体校副校长的他再次参与到新闻中心的运行,内心兴奋的同时,仍不免忐忑,“历经这么多年的时空流转,现在的大型赛会报道与我们在亚冬会积累的媒体运行、媒体服务经验已不可同日而语,而北京奥运会的经验又不能完全照搬到大冬会上来。”

  作为注册文字和摄影媒体的工作总部,大冬会主新闻中心同时也是赛时新闻宣传部运行的工作总部,“承担着向全世界展示大学生对冰雪、青春、未来热爱的责任。”

  从2月3日正式进驻主新闻中心,到大冬会结束撤离,杨永生和他的团队们在那里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他们按照“善待媒体”的服务宗旨,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提供人性化服务,主新闻中心成为“记者之家”。

  “我们能够出色的完成媒体运行、媒体服务工作,这得益于我们这个平均年龄才30岁的团队所有成员对大冬会的热情、高效的办事效率和良好的执行力。”

  “为大冬会做贡献,我们累并快乐着。”主新闻中心运行团队为大冬会奉献着别样的精彩。

  王鹏,高烧到41度,打着点滴工作。实在坚持不住了,在医院呆了一天,又偷偷跑了回来。

  尹炳南,家中孩子小,爱人又忙,无奈把年迈的父母从外地接来,重又当起了“保姆”的角色。

  杨海娣,光明日报黑龙江记者站记者,此次作为新闻官为注册记者服务,迅速实现了角色的转换。“我一直做记者,知道记者这个行当的辛苦。能够为同行服务,苦点累点没啥。”


 

  虽然“苦点累点没啥”,可是她觉得愧对家人。婆婆身体不好,老奶奶生病,丈夫频繁出差,自己只能偶尔偷闲回家看上一眼,马上就返回来。这样子折腾下来,一个月瘦了8斤。“我们运行团队的9个人,包括在主新闻中心工作的新闻处、外宣处的工作人员,哪个不是瘦了一圈儿。这是我们团队的一次‘集体减肥’。”

  ……

  “哈尔滨举办冬奥会的时候我还来”

  “在座的媒体,无论广播、电视还是平面、网络媒体,你们都进行了完美的工作,令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知晓这里正在进行的赛事。”在大冬会新闻发布会上,国际大体联主席乔治•基里安对赛会中媒体的表现给予了肯定和感谢。

  那一刻,仍在发布会现场为记者服务的杨永生和团队的其他同事,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本届大冬会主新闻中心面积1800平方米,主功能厅设有150个记者工位,配有电脑终端、网络接口以及复印机、打印机、成绩资料柜和触摸式综合查询系统等,是大冬会历史上最大的主新闻中心。

  记者报名、材料整理、制证一条龙服务;交通运行有条不紊;餐饮服务多样可口;网络性能极其稳定……从地上的每一个纸屑,到为记者配备的茶歇,强化服务、关注细节,运行团队为注册记者营造了一个温馨的“记者之家”。

  本届大冬会,共吸引了境内153家媒体1418名记者,境外13个国家和地区的21家媒体41名记者参加报道,创下历届大冬会的纪录。本届大冬会新闻中心的运行效率和运行效果,赢得了与会媒体的一致好评。

  善待媒体,为媒体记者做好服务。从开幕到闭幕,11个日日夜夜,主新闻中心24小时对外开放,运行团队的工作人员几乎彻夜不眠,“连轴转了11天”。观众、读者、网民在切身感受到大冬会精彩赛事的同时,作为大冬会新闻官,他们却无暇陪家人看一场比赛。

  “如果满分是100分的话,我要给我的团队打99分。本届大冬会从硬件设施到软件服务,都十分理想。电脑终端的设置与参会人数的比例很高,功能服务区的面积、服务内容、效果以及服务传递速度,都是非常及时、准确的。从运行效果看,已远远超出了我们当初的设计。差的1分,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话语中,记者感受到了杨永生的那份自信。

  大冬会精彩落幕,国人再次把目光瞄准了冬奥会。“作为大冬会的新闻官,我们同样期待着冬奥会早日来到哈尔滨。我们会把北京奥运会的经验和在本次赛会上积累的经验加以总结,以备指导将来的冬奥会媒体运行和媒体服务。”

  “如果需要,哈尔滨举办冬奥会的时候我还来。”采访中,大冬会主新闻中心运行团队的年轻人们异口同声地说。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