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石健(中)在家访中 |
东北网3月18日讯 题:为了相同的命运 黑大特困学子两赴广西助学支教
邬明洋 记者 朱丹钰
是谁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是谁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是谁用坚守浇灌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是他,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07级学生石健,这位每顿饭只花两元钱的特困生却已在一年内两赴广西助学支教。
相似经历引起心灵共鸣
有人说:幸福的生活各个相同,不幸的生活各有各的不幸。无论哪一个特困生的经历都会让听众为之感动。石健的家乡湖南省怀化市靖州县藕团乡,是一个比较贫穷落后的农村,父母重病在身、大姐罹患残疾……石健一度游历在失学的边缘。幸好在求学的过程中,老师、同学和社会上的好心人给了他很多帮助,他一直铭刻在心,从此便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希望有一天可以回报给他人。
大一一次偶然的机会,石健通过报纸了解到了在落后的山区还有许多需要帮助的孩子,看着孩子们那睁大而渴望求知的眼神,石健被深深地震撼了,一种想要为他们做点什么的冲动由此而生。“正是因为我有着与那些孩子相似的经历,触动了我的内心,从而萌生了要尽自己的一点努力去帮助那些想上学却由于种种原因面临辍学的孩子们。
在随后的日子里,石健很快将自己的想法变成实际行动。为了和当地县里的教育局取得联系,他首先是上网查找那里的联系方式,然后就是接二连三的长途电话,颇费口舌地给他们讲明自己的来意,而这昂贵的通信费用往往要花去石健大半个月的生活费。
2008年初的那个寒假,石健第一次踏上了去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红水乡的路途,进行贫困学生的支教和走访。2009年寒假,石健和本校同学孙丽莉、梁正兰和王军一行8人,再次踏上了通往广西山区的火车。
面对困难感动时刻相伴
支教这样一件事情,对于石健而言,以前只是在报纸上看到过一些,它究竟有多困难,踏上这条路的时候,他自己也不清楚。
在到达支教目的地之前,石健也看到网上有过对广西“山多路不平”的形容和描述,他也知道自己走访的融水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尽管做好了种种心理准备,当他到达红水乡的时候,他还是感到了意外。绵延的群山看不到路的尽头,天空中飘舞着鹅毛般的大雪,从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要走上好几个小时,在这样的环境下,石健开始了他的第一天走访,一天下来,他的脚上多了几个黄豆粒般的大血泡,身子也冻得失去了知觉。每当这个时候,他想到了放弃,想到了离开,但是当他想到报纸上孩子们渴望求知的眼神,当地人的热情款待和挽留,他又被感动的留了下来。
“村民们视我为贵宾,当地村民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本来就没有取暖设施的房子在严寒和风雪中愈发阴冷,老乡们就执意给我盖两床新被子,这是他们到过年的那几天才舍得用的;每到他们宰杀年猪的时候,都盛情邀请我去……这些都深深感动了我,让我不再忍心离他们而去了,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
为了尽可能的为那里的孩子们做更多的事情,石健给自己制定出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上午给依然留在学校里面的孩子补习功课,下午挨家挨户的走访调查。两个月,60天的日子,收集了50份品学兼优的贫困孩子的资料。在这60天的朝夕相处中,他带给当地孩子外面世界的精彩,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每个孩子的心间,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收获了满满的感动,以至于在离开的时候孩子们都哽咽着问:石健哥哥你还会再来看我们吗?“这种不是亲情却胜过亲情的挽留,使得我一辈子都不忍心离他们而去。”
心系孩子积极募捐助学
回到学校后,等待石健的将是什么呢?他依然一刻也不能停留,他要整理出新带回来的50名贫困孩子的资料,他要为孩子们找到资助进行图片宣传、组织募捐,而这些大的方面是要解决场地和活动经费问题,在这方面,学校倾尽全力提供了全面的帮助,对即将进行的大型图片展,学校图书馆的阳光大厅为他们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石健最关心的是爱心接力如何持续的问题,他一方面努力自学非盈利组织方面的理论,另一方面正在积极组建一支专业的支教团队,目前已经有了雏形,他希望这支队伍在他离开黑大以后还能继续,他想有更多的同学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去,以各种方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贫困山区的孩子们。
“我想今后我们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但只要我们的爱心和信念还在,那里孩子们的需要还在,有母校黑大强大的支持做后盾,这种力量将支撑我们在支教的路上继续前行。”石健充满信心的说。
而在面对所有赞美、掌声和荣誉的时候,石健想得最多的是辅导员周晓莹老师曾发给他的一条短信:做事情要做到实处,不要因为外界因素变得浮躁,要充分利用这些宣传途径为孩子们谋福利!”这条短信至今还保留在他的手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