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军工大院”里创下无数“共和国第一”
2009-06-13 09:12:05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金声 姜雪松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图片说明】上世纪50年代末哈军工人研制的我国第一艘增压式浮艇。(哈报资料片)

  东北网6月13日讯 横贯哈尔滨这座城市的东西大直街一向被视为哈尔滨的“龙脉”,比邻东北最大的文庙、位于主城区东北方向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正处于“龙首”的位置,它的前身就是赫赫有名的“哈军工”。从新中国第一艘小型快艇、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到我国第一套海底测量仪、第一台堤坝安全检测水下机器人;从“哈军工”到以“三海一核”闻名全国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在曾诞生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院的哈尔滨,有这样一所不断演绎传奇和辉煌的高等学府,在共和国的军事科技史上书写了众多令人赞叹不已的第一。

  这里的人搞科研有股不要命的劲儿

  在朝鲜战场的一次战役中,志愿军用“小米加步枪”抵抗敌人的飞机和坦克。装备上巨大的差距令新中国领导人下定决心:必须解决军队装备技术落后问题,建设现代化国防。

  就这样,1953年9月,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哈军工”)诞生了。陈赓大将成为该院首任院长兼政委。

  从哈军工到哈船院,再到哈工程大学,这里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特色鲜明、工管文理多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所在地,成为我国船舶工业高层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这里,不仅走出了100多位将军、100多位省部级领导和数以万计的工程技术人才,还先后“走”出了14所大学。

  “那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回忆起当年的“哈军工”,74岁的退休教工任延富感慨万千,“1956年,我参军后就来到‘哈军工’工作,那时‘军工大院’里的人搞科研、干工作都有一股不要命的劲儿。大家都憋了一口气,一定要把新中国的国防科技搞上去。”

  流金岁月细数“共和国第一”

  追寻军工大院在中国舰船和海洋高科技领域创下的无数个“第一”,让人深深地感受到:军工的科研史,就是一部新中国海军发展史。

  从“两弹一星”到核潜艇,再到弹道导弹,共和国几乎每一个国防重大项目,都融入了军工学子的智慧和汗水。军工大院,作为我国舰船科技和海洋高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不仅创造了众多的“共和国第一”,还以国际顶尖水平的技术,摘取过“世界第一”。

  上世纪60年代初,“哈军工”设计出了我国第一艘小型快艇,结束了我国舰船业买外国货、仿造外国货的历史,揭开了独立设计的新时代。之后,我国有了第一艘炮艇、第一艘常规潜艇、第一艘猎潜艇、第一艘核潜艇、第一艘护卫舰、第一条水翼艇、第一艘深潜救生艇,有了1997年访问美国的中华第一舰——“哈尔滨号”直升机导弹驱逐舰……军工人用这些“第一”,推动着人民海军向现代化迈进。

  此外,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第一条气垫船、第一台梯度声速仪也相继在“哈军工”诞生。那是一段流金岁月,凝聚了几代中国人富国强军梦想的“哈军工”留下了让后人叹为观止的辉煌。

  “军工之花”开遍全国

  按照中央军委的要求,从1960年起,“哈军工”开始分建,14个孕育成熟的系或专业相继离开“母体”,到全国各地独立发展。今天的南京理工大学、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空军工程大学等院校都是融聚了“哈军工”血脉的“军工之花”。

  1970年,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在哈军工原址,以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其他各系(部)部分干部教师为基础组建,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78年,学校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2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6年进入首批“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秉承一脉相传的“哈军工精神”,年轻的哈尔滨工程大学继续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中创造出众多“共和国第一”。

  从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我国第一套海底测量仪、第一套艇用综合导航系统、第一套自主开发的电子海图应用系统、第一套船舶减纵摇装置、第一台堤坝安全检测水下机器人、第一套深水高精度超短基线定位系统等相继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研制成功。

  此外,哈工程大学还主持了我国首次大规模水声深海综合考察“南海重点水域水声综合考察”,研发出国内首创的船载式水中高速目标轨迹跟踪测量系统、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动力装置培训模拟器和我国前沿水平的智能水下机器人技术。成为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