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4日讯 对于处在躁动中的中国电视剧市场而言,近两年绝对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时期。制作投入屡创新高、涉猎题材几近覆盖、出品数量刷新前例,当电视剧走出了自身形态,引发了大文化范畴的深切关注时,中国电视剧发展的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到来。
在这其中,有着深刻地域特征的“东北制造”电视剧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悍的观众吸附力。从赵本山的系列农村剧和文化产业链打造,到区域电视剧生产以“吉林现象”被广泛关注,再到《闯关东》等有着深刻历史背景、深厚文化底蕴的电视作品火爆荧屏,都可以窥见骁勇的“东北军”在诸侯纷争的中国电视剧舞台上的崛起。甚至有人因此断言:这一轮“东北军”进军全国,将为解读二十年来“东北现象”注入新的机缘。从大工业转型中出现的“东北现象”,跨越了大农业的关注,最终扩展到以电视文化为承载的大文化领域。但作为龙江人,令人深思的是,黑龙江省在电视剧创作和生产上的声音依旧单薄。不过,一部新戏《大掌柜》正在黑龙江省拍摄,根据龙江作家作品改编、展现老哈尔滨城市风貌。在满屏尽吹“东北风”的屏幕上,龙江人终于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本山奇迹缔造“东北制造”品牌
一个赵本山不足以撼动“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却足够可以搅出“中国文化”半壁的热闹。从“春晚”的热切期盼,到“刘老根大舞台”的火爆开演,再到《刘老根》、《乡村爱情》、《马大帅》、《关东大先生》的荧屏争锋,赵本山将“二人转”变成了“万人转”,并打造出涵盖了演出、音像、出版、影视、学校等多种形式、衍生品丰富的文化产业链。更重要的是,以“东北农村的鲜活生活”为内容的“东北农村剧”,在他的推手下几乎彻底颠覆了传统农村剧的模式。
赵本山创造了电视剧收视的奇迹:在央视一套首播的《乡村爱情2》平均收视率为8.46%,最高时竟达到11.62%。而来自央视索福瑞的收视率调查显示,在此之前播映的《乡村爱情1》在黑龙江的收视率竟然达到了惊人的20%。在数字比较的背后,从2007年三季度到2008年二季度,央视共播出了超过15部农村题材电视剧,其中反映东北乡村风情的超过了一半。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影视部主任汪国辉认为:“东北方言小品为这些电视剧奠定了观众基础,而更重要的是,东北拥有大批的创作者,他们熟悉农村、热爱农村,描写农民和农村是他们的强项。”
事实上,这些电视剧缺少紧张纠结的事件冲突和跌宕交错的情节起伏,但平淡的生活琐事给观众一种“邻居说家常”的亲近,更容易产生共鸣。当简单而幸福的情怀渐渐远去,农村人依旧质朴可爱,知足和乐观的生活也勾出了忙碌的现代人心中那份怀旧的思绪。当一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把东北人的豪迈、乐于助人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时,“东北农村剧”正在因性格鲜明、有血有肉、贴近现实的人物塑造,让观众从“东北制造”中看到了邻家婶子、大爷一样的亲切。
电视剧不是赵本山所着力打造的文化产业链的全部,却是他所有抱负实现的关键。为此,他吸纳民间人才组建了辽宁民间艺术团,打造“刘老根大舞台”并与电视剧制作实现多资源共享,还通过创建本山艺术学院标准化培训演艺人才进而满足电视制作和演出环节扩大“产能”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看,赵本山早已不是大家所熟悉的小品演员的单薄角色,他以自己的号召力推广二人转艺术,对二人转演出进行了全新的改造和包装,并逐步摸索出崭新的娱乐产业盈利模式,就是一个生意人的目光“狠毒”所在。
“吉剧现象”忽然崛起的力量
从电视剧《刘老根》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算起,七年来吉林省生产制作的《圣水湖畔》、《希望的田野》、《陈云在临江》、《美丽的田野》、《插树岭》、《都市外乡人》等众多影视剧相继亮相央视一套的黄金时段。这种集体展映最直接的成果是,在一个时期内由于印有“吉林生产”的电视剧占据了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年播出量的近两成,而形成了业内外广为瞩目的“吉林电视剧现象”。
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广电局局长任凤霞对“吉林电视剧现象”做过深入分析,在《关于吉林电视剧发展的思考》一文中她有这样的统计:2000年至2006年,吉林省共生产电视剧98部1936集,其中19部355集电视剧在央视一套或八套播出,另外还有8部电视电影在央视六套播出。共有17部电视剧在全国获大奖。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数量上,吉林电视剧也位于前几名,呈现出成功率高、盈利率高、收视率高、获奖率高的鲜明特征,形成了既叫“好”又叫“座”,既有大奖又有大众的几近完美的局面。
任凤霞说,“事实上吉林省论经济实力在全国并不靠前,文化状态也似乎缺少像中原文化、齐鲁文化、湖湘文化、岭南文化、京卫文化那样声名宏大的文化底蕴,可是吉林电视剧却日益在全国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她想借此引出的话题是:形成“吉林电视剧现象”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这其中又有多少是具有“榜样”的教义呢?
促成吉林电视剧崛起的主要原因归结于:一是深厚的地域文化土壤。二是电影摇篮培育和造就了众多电视剧创作人才。三是厚实的生活积累造就了一批善于创作农村戏的剧作家。这样的“归功”也促成了我们新的关注,那就是同处东北的黑龙江,除了在电视剧创作人才因为“缺乏”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历史机缘而存在天然的不足外,在其他两个成功因素的比较中不仅难说落败,甚至还有自己的独到。但一个严峻的现实是,当吉林电视剧巧妙地将二人转中的艺术元素和演员队伍融合到“吉林生产”时,黑龙江已经失去了可贵的先机。更值得思考的是,今天我们应该从成功的经验中借鉴什么?毕竟吉林电视剧的“品牌效应”已经开拓出新的空间,一个“精心创作,市场推广,力争资金回报投入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已然形成。
龙江人“失语”《闯关东》
从清朝初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自然灾害、战乱等原因,先后有数千万山东、河北等地穷苦百姓迫于生计背井离乡,历尽艰辛闯荡到地域辽阔、物产丰富的关东大地谋求生存。这种历史罕见、规模巨大的移民现象被称作“闯关东”。作为近百年来东北地区最波澜壮阔的“人文历史”,“闯关东”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庞杂的生存体验和浓厚的地域特点。
作为电视剧作品,《闯关东》无疑是成功的。它所力求真实还原的那段悲怆、苍凉、恢弘的民族血泪史,在故事架构、艺术提炼所弥漫出的历史质感,以及用当代视角重新审视那段历史中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都以“收视长虹”的形式确定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一个明证是,作为2008年的开年大戏,《闯关东》的收视率甚至超过了声名显赫的前两年央视开年大戏《汉武大帝》和《乔家大院》。不仅如此,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也将焦点对准了《闯关东》,在节目里,该剧编剧高满堂、导演张新建等主创人员纷纷亮相,延展了一部电视剧新的生气。为了拍出恢弘博大的历史感和沧桑感,《闯关东》的投资方出手“阔绰”,投资额创下了2006年电视剧投资的一个新纪录,剧中再现了当年闯关东人放排、伐木、淘金、采矿等大场面,场景也横跨了半个中国。
然而,作为“闯关东”的最主要目的地的黑龙江,却没能出现在电视《闯关东》的主创队伍中,在出品方、制片人、编剧、导演的全角色中“集体失语”,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余秋雨说,“山西商人的全方位成功,与他们良好的整体素质有关。这种素质,特别适合于大规模的商业活动,因此也可称之为商业人格。”财富是时代进步的推动力之一,蕴含其中又横亘历史的商业精神是包括影视剧在内的文化产品、艺术形式相互竞逐的潮头。在近几年中央电视台和地方卫视的收视长虹排行中,电视剧《大宅门》、《大染坊》、《白银谷》、《乔家大院》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这类电视剧或分庭抗礼,或独领风骚,扎实地把观众吸引到对商人和商道的关注中,更引发了现实生活中对“经商之道”的新一轮讨论和更本质思考。
从红顶商人的徽商,到扼守中原、南通北运的晋商,再到富可敌国的盐商,一个中国历史中所呈现出的琳琅商业社会,到了华北一线就戛然而止了。在众多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历史中的东北源源不断地提供着边缘角色,甚至一度造就了土匪、流民与荒蛮之地的片面认同。与南方商业环境的细致营造不同,东北的民族工商人士始终没能走出地域的限制,甚至长期不被人知。原哈尔滨文艺杂志社总编辑兼《小说林》编辑部主编、作家李五泉说:“这与东北地区相对较弱的人文历史有直接关系。但又不尽然。”这“不尽然”指的是这片土地相关记忆的挖掘。事实上,单就哈尔滨而言,这是一个近代崛起的移民城市,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大多数经历了由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换,这种人生转换带来的机遇、亢奋和紧迫敲击了不安的心境,迫使他们做出人生的选择。这种生存状态让每个人都经历了一次生命的洗礼。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片土地上是应该出“大作品”的。
《大掌柜》拉开龙江大戏帷幕
从四月进驻抢拍雪景戏,电视剧《大掌柜》已在黑龙江秘密拍摄两个月,由著名导演雷献禾导演。这部年代商战情感大戏是哈尔滨人讲述的故事,也是名副其实的“黑龙江造”,从原著作者到编剧再到饰演陈九、陆璎的男女主角,都是清一色的黑龙江人。不仅如此,《大掌柜》讲述的也正是清末民初山民陈九在哈尔滨商海沉浮的故事,根据黑龙江作家李五泉的长篇小说《街上有狼》改编而成。
《街上有狼》所讲述的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山民陈九与官府小姐陆璎传奇般的结合,让陈九走出封闭的大山,闯入商埠城市哈尔滨。在这里身无羁绊的陈九如鱼得水,表现出强大的进取能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成就了他的毛皮商号“宏发祥”。但这种人生角色的转换中带着原始的血性,陈九在商场角逐中常常流露出躁动,让世人侧目,也给他的成功埋下了无形的隐患。商场如战场,他的卑微出身和性格的局限,让他饱经磨难,陈九与陆璎先天不足的结合,也埋下了他们婚姻不幸的种子。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官府小姐陆璎,与陈九的世界格格不入,在寂寞中陆璎又陷入“宏发祥”账房沈中和日本商人庄本设下的陷阱,成了物欲横流之下商场角逐的牺牲品,最后唱出了“质本洁来洁归去”的生命挽歌,告别尘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经历商场历练的陈九,最终融入社会发展的轨道,面对同行的暗算和情感的波折,陈九重新凝聚力量,从容应对,挫败日商的阴谋,惩罚了暗算的对手。但是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入侵,彻底颠覆了商场的游戏规则,陈九又屡遭明争暗算,多次受挫,但最终并没有打垮这位从山里走出来的血性汉子。李五泉说,“主人公陈九是特殊时代中从蛮荒中走出又直接迈进都市的这一特殊人群的代表,两种角色的急剧变化、两种文化的激烈撞击造就了他复杂的性格演变,最终演绎成哈尔滨这座城市的某种文化特质。”
仅从小说而言,作品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上个世纪初哈尔滨社会生活的斑斓图景,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追求幸福生活小家碧玉式的张秀玉,世俗而不乏憨直的孙殿臣,忠诚仁义的“宏发祥”伙计滨生和老张,地位卑微而有侠胆义肠的妓女秋姐,还有那老乞丐自始至终世故而又充满哲理的歌喉。这些市井小人物构成的众生相演绎出一座城市声色发展的命脉。“这些人物卑微而富有生命力,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李五泉说,“我力图从这些鲜活的生命中,展示出过往历史的生气。”
导演雷献禾说,“作为东北人,我们要通过镜头、取景、服装、道具呈现出一个我们所熟知的、但银屏上却从未曾出现过的哈尔滨,我们整个剧组都在为此而努力。”而谈及近几年电视剧的“东北风”,雷献禾表示,以《闯关东》等为代表的一批影视剧把东北的地域文化引向了全国乃至世界,希望《大掌柜》的播出能给中国的银屏带来一股更清新的“东北风”。出品方对此的信心是:曾创下年度央视电视剧收视率新高的《大宅门》单集投资40万元,而《大掌柜》的初期投资就是两千多万,预计每集费用超过70万,这在年代剧的拍摄中并不多见。李五泉说,“当我们致力于把一个精彩的故事讲给观众时,我们也把一个现实而沉重的思考留给了大家。都市生活有无情的角斗,也有默默的温情,所谓的“狼”不仅是在商界行走的动物,更是人们心中抹不掉的阴影。道义和人性的胜利,不仅是向外部的讨伐,也是向心灵深处的抚慰。琐碎的生活常常模糊面纱的美丽,但活生生的人物身上,可以探求一座城市的特质,这种探求尽管是局部的,但其鲜活和灵动是真实的。”
电视剧《大掌柜》的拍摄,无疑是黑龙江影视创作掘进的信号,从小说原著到剧本改编都是地道的家乡人,这种血脉与文脉的相融,对多方位地反映地域文化的特质有着先天性的基因优势。当赵本山、“吉林电视剧现象”、《闯关东》成为东北电视剧崛起时的核心构件时,这一次打着黑龙江印记的转身非常值得期待。探索城市人的心灵历程———与长篇小说《街上有狼》作者、作家李五泉对话
记者:你曾发表过一系列关于哈尔滨历史和人文精神的作品,并引起广泛关注,是什么把你的目光吸引到这一领域的?
李五泉:中国人向来有关注乡土文化的传统,这种关注是厚重文化积淀和传承地域文明的重要途径,是文化上的探索和积累。作为哈尔滨人,关注城市历史、关注城市人文精神,一直是我系恋心头的情结。哈尔滨是一座近代崛起的移民城市,是近代工业革命直接影响下我们同一些列强国家面对面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一座现代意义的城市,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哈尔滨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用自己的雄浑气魄和聪明才智建设了这座城市,成就了这座城市的辉煌,这是哈尔滨人的丰碑。探索城市人的心灵历程,解读城市人的精神家园,是我一直想做并一直在做的事情。
记者:你的一部反映社会人文精神的长篇小说《街上有狼》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大掌柜》,正在拍摄,读者期待着对你的长篇小说有更多的了解。
李五泉:长篇小说《街上有狼》反映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哈尔滨人在城市崛起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坚毅的创业精神和复杂的情感历程。上个世纪初正是哈尔滨人才汇聚,开埠兴市,工商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山民陈九与官府小姐陆璎的传奇结合,让陈九走出封闭的大山,闯入商埠城市哈尔滨。陈九在商海中行舟,白手起家,靠着心力智力拼搏出一番事业,有了自己的商号“宏发祥”,但商场争利,欲壑难填,情海寻真,人心叵测。同行倾轧加上以日本军国主义为背景的日商暗算,让陈九屡遭磨难濒于破产,甚至身陷囹圄。在陈九商海翻船的关键时刻,出身不同、文化背景相异的陈九太太陆璎摒弃与丈夫的嫌隙,冲破情感羁绊,倾家筹资赎出陈九,而自己却在难言的痛苦中结束了美丽的生命。陈九在同仁们的大力支持下,挫败了日商的阴谋,惩罚了暗算的对手,重新挺直了脊梁。我的父辈中不乏一些工商业人士,耳闻目睹他们的人生经历,让我生出许多感慨。一个城市的崛起浸透着许多普通人的辛劳和汗水,我拿起笔来努力去讲述一个让人荡气回肠的故事,来呈现当时多元的社会生活,去折射那个时代哈尔滨人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气节。
这部小说的出版得到了读者的首肯,并获得“第四届东北文学奖”长篇小说一等奖。当时长春电影制片厂影视制作中心和吉林电视台等机构都向我表达了将小说改编为电视连续剧的愿望,并进行了洽谈事宜。
记者:你对你的作品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大掌柜》有什么期待?
李五泉:小说出版后,由李清川先生将长篇小说改编成23集电视连续剧《风雪商街》,考虑到作品的地域性特点,最终将长篇小说《街上有狼》和电视连续剧剧本《风雪商街》的改编权交给了徐长军先生。徐长军先生是我多年相熟相知的朋友,现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工作,对影视剧创作有着丰富的经验,更为重要的是,徐长军先生也是哈尔滨人,同样有着浓厚的家乡情结,有着张扬哈尔滨历史和人文精神的愿望和抱负。由他将长篇小说《街上有狼》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大掌柜》,会注入更多的哈尔滨地域文化的元素,彰显出更多的城市文明的光彩。艺术创作是智慧的辛劳,徐长军先生为电视剧《大掌柜》的创作付出了大量心血,相信电视剧《大掌柜》会取得成功的。我和观众一样,期待着电视剧《大掌柜》早日亮相荧屏,让家乡人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