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4日讯 每天清晨4点多,天刚放亮,散发着薄薄水雾的倭肯河上,停靠着一只小木船,只要有人招呼一声“过江了!”一位身体消瘦、皮肤黝黑的老人,就会从远离村庄的江边小屋里跑出来,免费运送两岸过河的乡亲。小船摇啊摇,老人的黑发摇成了满头银丝,48个春夏秋冬就这样随倭肯河水流过。他,就是被誉为“义务摆渡人”的赵永录。
倭肯河是松花江流经勃利、桦南、依兰三个县的一个支流,在桦南县境内,倭肯河流经的地界人烟稀少,所以这里一直没有桥。当时,两岸村民往来只能靠徒步趟水过河,每到汛期,村民溺水身亡的悲剧频频发生。1960年,24岁的赵永录只身一人来到桦木岗村。得知这种情形,本打算开地种田的赵永录,自己花钱买来木料,造了一只小船。从此,古老的倭肯河边就多了这位义务摆渡人。有了他的摆渡,倭肯河再没有因趟水过河而溺水的人。
1998年洪水无情地袭来,是赵永录用那只小船,一家一户地把附近受洪水威胁的村民转移到安全地带。开春和初冬的时候,河上走不了船,他便每天守望在河边,防止有步行过河的人发生落水的危险。每当有过河的村民饿了、累了,赵永录和老伴就会炖好大锅菜,支上流水席,热情招待客人。这些年来,究竟有多少人在他家里用过餐、住过宿,就连赵永录自己也说不清楚了。
依兰县团山子的农民张永州说:“我家的地就在河对岸,以前是我父亲乘赵大爷的船过河种地,后来我们爷俩一起乘船。附近四个村有不少家都是这样的,可以说,赵大爷是我们的恩人,我们都觉得欠赵大爷一份情,这份情多少钱都买不来。”
今年春天,72岁的赵永录去双鸭山,收养了身体多病、生活窘迫的邢江和他的女儿,管吃管住,还负担了父女俩的医药费,邢江身体好时就帮老赵摆渡。其实,老赵想带动邢江,让他成为义务摆渡的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