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搜 索
新华视点:为何发生铁力市呼兰河大桥坍塌4人死亡惨剧?
2009-07-01 21:33:27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铁力西大桥桥体压塌事故现场(资料图)。 东北网记者 印蕾 摄。
救援人员全力打捞落水车辆(资料图)。 东北网记者 印蕾 摄。
救援人员在现场打捞落水车辆(资料图)。 东北网记者 印蕾摄。
  新华网北京7月1日电 题:新华视点 惨剧为何发生?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6月29日,黑龙江省铁力市呼兰河大桥坍塌,造成4人死亡。新华视点记者追踪采访发现,事故背后症结在于有关部门内部管理出现漏洞,外部监察形同虚设。

  官方背景监督难,安全管理漏洞多

  在对黑龙江铁力市呼兰河大桥坍塌事故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建于1973年的双曲拱桥,另一部分为1996年哈伊公路升级改造时加宽的T型梁桥,新旧桥两部分为分离式结构。黑龙江省公路管理局养护处处长季景满在向记者介绍大桥情况时说,双曲拱桥和T型梁桥在设计和建造工艺上都有很大的差距,“旧桥的承载能力和新桥根本没法比。”

  此次坍塌的正是旧桥。事故发生地满江红村的村民告诉记者,旧桥的设计使用年限为30年,然而,直到2007年黑龙江省公路局危桥办才对旧桥部分进行维修加固。“维修人员并没有对桥墩怎么加固,而是简单修了修桥面,这么修桥,不出事才怪。”

  一位铁力市民说,两桥建造时间相差23年,而且设计负荷能力相差悬殊,建造技术也不同,却同样承担伊春至哈尔滨222国道通行的车辆。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在桥的两侧只看到了限速40公里的标识,却没有看见任何限重标识。

  满江红村一位康姓村民告诉记者,他在这里生活了40多年,旧桥刚建的时候,孩子们见到4吨重的卡车都追上去围观,现在在桥上跑的车比那4吨重的卡车大了好多倍。“多重的车辆都一律通行,桥哪能不塌呢?” 

  另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旧桥坍塌前就出现了裂缝,有时载重车一过桥轰轰地颤,让人感到害怕。

  记者采访到的村民纷纷质疑,这座危桥,本应及早引起有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可为什么偏偏没人管呢?


  调查都是“娘家人”,事故原因猜疑多

  当地百姓反映,呼兰大桥坍塌前,旧桥的桥墩就出现了倾斜。对此,季景满说:“百姓根本就不懂,从桥墩上钢筋弯曲的情况看,应该是桥面倒塌把桥墩带倾斜的。”

  黑龙江省交通厅副厅级巡视员李伦介绍,6月30日上午,省交通厅的专家对未塌桥梁能否继续使用进行了鉴定,没有对桥梁坍塌原因进行鉴定。专家认为新桥可以在限定条件下使用,目前专家已撤离了铁力。对于事故原因,将由伊春市组成调查组调查。

  伊春市副市长马建路说,目前已组成了由市安监局、工会、公安、纪检监察、检察机关等部门组成的调查组,正在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当记者问及是否请桥梁专家到场调查时,马建路表示“现在还没请,到时会请专家到场参加调查”。

  然而,就在专家尚未到场勘察的情况下,铁力市政府部门已经对大桥坍塌原因作出了结论——“可能是一辆载重车严重超载,首先把桥梁压塌了。”

  事故发生当日14时,铁力市召开了第一次新闻发布会——“铁力西大桥压塌事故新闻发布会”。现场有媒体提出质疑:“在打捞工作正在进行、尚无法确定坠桥车辆状况及负载重量时就认定为‘压塌’,有何依据?”铁力市副市长、新闻发言人李庆生说:“表面上看来是被压塌的。”记者又问,“压塌”是调查组认定的还是铁力市认定的?李庆生表示“不是调查组认定的”。现场记者一片哗然。

  铁力市民曹女士说,有关部门提前将大桥垮塌的原因定为“压塌”,并在当地媒体上公布,“让人觉得可笑,是一种没调查出结果就逃避责任的表现”。


   事故根源何在,违规作业明显

  惨剧为何连环发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黄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一时期,安全生产事故呈现多发态势,突出特点是种类多样化。尽管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中,但黄毅认为事故背后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安全管理存在漏洞,安全防范措施未落实。

  二是仍然存在违规作业现象。安监总局的调查数据显示,由于违法违规作业造成的安全生产事故占到事故总量的80%。“这说明,在安全生产上依法照章作业的规范还没有普及,与我们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人们的法制观念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目前,我们的法律、法规、规章、措施出台了不少,但真正落实还需要做大量工作。”

  三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扎实,存在应查未查、查而未治的现象。尽管上述事故发生的具体原因还在调查中,但可以肯定地说,无论是倒楼、撞车、塌桥,这些事故都是安全生产措施不落实造成的。从目前情况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是整个社会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没有正确处理好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近一时期,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突击上项目、违规赶进度,把“保增长”与安全生产对立起来,终于酿成事故。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