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16日讯 在上世纪60年代初,一个北方版画群体的作品展览会在北京开幕,震惊了当时的美术界。一群年轻的版画家,以不可抑制的创作激情,表现了北大荒垦区建设者战天斗地的场面,开创了版画创作的崭新领域,北大荒版画从此诞生。
提起北大荒版画不同寻常的艺术,我们不得不想起北大荒版画学派开创者晁楣。
晁楣14岁离开故乡山东菏泽,18岁随部队到哈尔滨,并主动要求到北大荒屯垦戍边……
恰逢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培养的第一代艺术家,今年78岁的晁楣也已经在黑龙江生活、工作了整整60年。
60年中,无数次机遇向晁老招手,中央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多次以高薪和优厚的待遇请他去执教,都被他婉言谢绝。日前,晁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我99%的作品是关于黑龙江题材的,我的艺术之根在黑龙江,这块热土造就了北大荒版画。”
难离
晁老一头柔软有型的银发,一张棱角分明的脸,一双温和友善的眼睛里深藏着故事……晁老历经78年的人生风雨,当过兵,开垦过边疆,做过美术官员。
晁老拿出了他的许多版画原作,这些画作简直就是北大荒版画发展的一串长长的轨迹。晁老感叹到:“我离不开黑土地,离不开北大荒,我这一生最大的体会就是做人要持之以恒。作为自学成才的版画家,我曾走过一段渗透血汗、饱尝艰辛、机遇与困难并存的人生之路。”至今创作第一幅北大荒版画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晁老回忆说:“我还记得第一张版画《荒原春夜》从起稿到印成,断断续续大概用了一个多月时间。《荒原春夜》的构思来源于发生在垦荒队的一个故事。开荒队的同志经常遇到狼群和黑熊,还不断传来黑熊伤人的消息。这个故事启发我在一幅表现春夜开荒的画面的近景处,安排了两只黑熊,一只俯首嗅着新垦的垡片,另一只站立着遥望开来的拖拉机。这个情节其实就是当年年轻的垦荒队员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北大荒垦区早期童话般的瞬间。画面透露出一股荒野的气味,使北大荒版画一诞生便有了一种震撼力和穿透力。”
真情
晁老早期的作品是英雄时代的礼赞,10万大军垦荒、石油工人创业、新疆的牧场、北大荒的麦浪……在他的刀笔之下,画作焕发出绚烂的色彩。进入上世纪80年代,晁老的创作逐渐超越了生活的表象,画面形象趋向抽象,意境更加广阔,天地更大了。
专家们说,晁老的作品已经由绚烂至极复归于简约,这些作品更接近于音乐、书法,在抽象的美感中表达出画家对于自然、生命更为深入的思考与把握。
譬如,夺得全国美展金奖的《松谷》作品:在一片幽蓝的画面中,高山、深谷、寒冬、拂晓,一种苍茫而深远的气氛弥漫其间,给人以天地茫茫、宇宙无限的凝重与深邃感,画家用最简练的版画语言,表达了最丰富的写意境界。
创新
从事北大荒版画创作60年来,晁楣总是这一版画群体中最杰出的代表,他的艺术成就已成为北大荒地域文化的突出代表。
晁老笑着说道,真正的艺术家是永不落伍的,不断接受新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北大荒版画,有助于艺术之树常青。
从艺60年来,晁老在坚持深入生活的基础上专注探索、大胆创新,影响和带动北大荒版画家们,开拓出以大幅面、多版次套印为主要特征、以色彩为重要造型手段的全新章法,为中国当代版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晁老的版画作品构图大气、刀法遒劲、色彩生动,构成了极具生命律动与形式美感的视觉图式;融汇高尚理想与浪漫情怀,塑造了正气堂堂的精神意象,给人以富有文化内涵的审美愉悦,成为中国美术史上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古稀之年,晁老依旧心系北大荒版画的发展和建设。他说,北大荒版画从诞生到发展,有其特定的环境和历史背景,在当时它是先进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艺术的发展,要想继续保持这种先进性,北大荒版画群体的艺术素质和文化修养就变得尤为重要。
采访的最后,晁楣说出了自己的愿望:“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我从艺60年,我希望聚集在北大荒版画发祥地的第三代画家,能为北大荒版画融入新的内涵与风格,让北大荒版画不断向前发展。”
晁楣简介
晁楣于1931年出生在山东省菏泽市,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事美术宣传工作,主动要求到北大荒屯垦戍边,成为北大荒版画创始人。
晁楣现为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版画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美协名誉主席、黑龙江省版画院院长。
其作品多次获得全国美展、版画展的金奖、银奖;多次在国内外举办联展、个展,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广为收藏;1992年,山东省菏泽市建立“晁楣版画艺术陈列馆”;1993年荣获中华文化发展终身成就奖。2007年获黑龙江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