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尔滨前卫大街棚户区。
黑龙江新闻网讯 据生活报报道,建设冰城的景观长廊,改造出城口周边棚户区,对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具有多重的积极意义。两日来,记者对京哈和哈同等出城口的几大棚户区进行了实地踏查。记者看到的是,这些棚户区居民和本报报道的先锋路一“无名”棚户区一样,都过着相似的生活:居住条件差、市政设施缺、周边环境脏、安全隐患多。然而,这种状况即将成为另一段历史:京哈、哈同、哈五三大出城口周边,8大棚户区已进入改造规划视野,记者深入到这些棚户区,为这些终会消失的棚户区留下一段影像。
原因一:老职工房久拖未改造
哈市学府路京哈出城口附近的前卫大街上的四层砖楼,是省安装公司的家属楼。据了解,这些房子大多建成在30年前,是由单位给职工盖的福利房,特点是户型小、条件差。随着城市发展,有些单位不景气,加上福利分房的政策已经作古,房子产权归职工个人,于是有条件的人买新建的商品房,原房出租给外来人员;没条件的人为增加住房面积,将煤棚改成了住房,有的嫌面积小,于是开始私建滥建,时间长了,一大片棚户由此诞生。这些由各个单位家属楼多年未改造形成的棚户区,多因住户多、面积小而不具备成片改造的商业价值。
原因二:没跟上城区扩充脚步
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充,郊区变成了城区、村民变成了市民之后,扎堆儿居住、外来人口涌入也是棚户区形成的原因。
位于哈同出城口的先锋路铁路跨线桥西侧棚户区,原有居民是长期在此种地的村民。据住在此地的老翟头讲:“20年前我们是村民,隶属于道外区团结乡。后来,随着先锋路延伸到了化工路,这里的村民成了市民。”随着身份的转变,菜地的收入抵不过外来人口租住获得的利润,于是菜棚加盖变成了棚户。
与此同时,很多当地住户有的搞运输做生意,有的成了工人,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大多选择去买楼房居住。原来的房子住的除了老人,就是大量外来人口。他们在哈尔滨大多从事收购废品职业,需要很多地方存放破烂,于是距离主干街路近、还没有改造的地方就成了暂住地,使得这些地方成了环境愈来愈差的棚户区。
原因三:铁路沿线成外来户棚户区
“我在这儿住了近40年,没想到会动迁。”位于哈同出城口的先锋路铁路跨线桥东侧棚户区居民陈老汉是闯关东来哈尔滨的,退休前在铁路上工作,如今老了赶上了棚户区拆迁,老人乐得合不拢嘴。
哈尔滨是因铁路而兴的城市,主城区蛛网般的铁路给外来人口选择铁路沿线居住提供了地理条件。陈老汉告诉记者,他和叔叔一家来哈尔滨时,一大家子十来口人,就在铁路边上盖了小平房,圈起了一个小院。没过一年,自己家的房前屋后都被外来人口自发地盖起了房子,房子越盖越多,铁路沿线的棚户区就形成了。
铁路沿线环境改造严重滞后于城建脚步,开发商不愿到此类地块开发,也是棚户区形成的重要原因。
规划:8片棚户区有望拆迁
出城口改造,棚户区被列为重点对象。据哈市城管局相关部门统计,在京哈、哈同、哈五三大出城口周边,有八大片棚户区需要改造。
其中,京哈出城口城区内共有两片。学府路以西有2片棚户区需要改造,一是学府路与前卫大街以北省安装公司地段;二是学府路与前卫大街以南地段。学府路以东前卫大街两侧,电缆厂家属区棚户区,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尚未开发改造,该地段属打通三环桥建设用地。
哈五出城口棚户区集中在城区内有1片,哈平路以东新三环路交叉口处一苗圃棚户区坐落在新三环路周边,距城区较近。
哈同出城口城区内有5片棚户区需要改造,占地面积53万平方米,其中铁路负责开发的有2片,已开发改造1片,还有1片尚未开发。在先锋路以南化工路两侧有2片棚户区,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其中化工路以西油漆厂家属区占地面积为20万平方米,由于三环桥在此通过,可开发面积12万平方米,三环桥占用面积为8万平方米。化工路以东化工厂家属区,三环桥占地后有效开发面积7万平方米。另有古铁小区棚户区占地面积为30万平方米,由于三环桥在此通过,将占用90%以上的土地面积。
八大片棚户区改造后,哈市出城口原来脏乱差的环境将得到彻底改变,成为城市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