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轻型车厂车间。资料图
编者按:为反映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亮点、新变化,进一步促进哈尔滨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全面发挥哈尔滨在全省的龙头带动作用,省委宣传部和哈尔滨市委宣传部联合组织开展哈尔滨“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新战略宣传报道。本网记者11月24日至26日随由省直和哈尔滨市主要新闻单位组成的采访团对近段时间哈尔滨市在城乡卫生环境、交通环境治理、项目建设、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成就和好做法进行集中采访,并于28日起推出系列报道。
东北网12月3日讯(记者 顾硕) 哈尔滨重鑫重型机械厂是一家国有改制企业,由于在发展生产过程中,流动资金紧张,企业陷入困境。危难之际,是哈尔滨市经委设立的贷款担保风险备付金救了企业。该企业有关负责人感慨地说,如果没有风险备付资金帮助我们贷款融资2000万元,我们根本无法渡过难关。有这样经历的企业,记者在采访中遇到了很多。
年初以来,通过组织实施一系列保增长促发展举措,哈尔滨市工业经济已经扭转了年初大幅下滑的局面,形成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今年前1O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约443亿元,增长13.4%。1—9月份,实现利税156.4亿元,增长68.2%,其中利润71.2亿元,增长135%。
作为全市工业经济的综合牵头部门,哈尔滨市经委的工作可谓亮点频仍。依托“双翼联动”,解决束缚企业发展的问题;在全国率先设立应对金融危机风险备付资金,破解非常时期中小企业融资难;围绕工业大项目建设,加大协调服务工作力度,引导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强化节能监督指导,提前一年半完成了“十一五”全市工业节能任务……
无论是大企业的“大动作”还是中小企业的“小打小闹”无不凝结着哈市经委的智慧与汗水。
“双翼联动”打造“企业之家”
“我们要把经委打造成为工业企业的“服务部”、“企业之家”。”哈市经委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佟毓明说,依托“双翼联动”方式,也就是从各职能处室抽调人员组成5个重点推进组与职能处室一起解决束缚企业发展的问题,推动企业发展,并努力使更多的协调服务工作制度化、长效化。
5个重点工作推进组定期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各处室与推进组有分有合,有效开展工作。采访中,曾经接受过协调服务的企业纷纷向记者介绍市经委职能处室所做出的努力。行处协调各部门建立了工业经济保增长监控机制,帮助惠贝佳食品、宾西牛业、重鑫机械等企业解决了流动资金贷款。技改处积极推荐企业项目争取国家和省政策资金支持38312万元,协调推进了轻型车厂合资搬迁、东轻厂技改等项目建设。创新处在做好技术创新工作中,组织企业与海外学人进行洽谈对接,促使清华大学和哈飞集团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
西钢集团阿城钢铁公司。资料图
“风险备付金”解决企业融资难
黑龙江岁宝热电有限公司。资料图
金融危机使哈尔滨许多中小企业面临市场和资金两大难题,一旦占全市GDP半壁江山、担负全市近70%就业重任的中小企业陷入危困,后果将相当严重。从2008年下半年起,哈尔滨市139个行业小类中的58个行业小类出现增速下滑,一些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关停。
恰恰是看准了这一点,市经委把破解非常时期中小企业融资难作为政府扶持工业企业的重要政策投入,把着力点选择在具有杠杆功能的经济工具——担保业上,在全国率先设立了应对金融危机风险备付资金。
从2008年至2010年,累计从哈尔滨市新型工业化资金中列支1.4亿元作为备付资金,其中,2008年2500万元、2009年和2010年各6100万元。哈尔滨市经委负责人说:“此备付金在银行可放大7至10倍使用,能够惠及更多既急需扶持又得不到银行直接融资的中小企业。”
在备付资金运营中,负责该资金运营的哈尔滨市企业信用担保中心采取多项创新举措,如放活信用担保,对有效益、有信誉的企业,放宽反担保条件,与银行联手,对优势产业进行信用评级,采取抵押资产和企业(个人)信用相结合的方式,为企业提供担保服务;降低担保门槛,重点针对企业自身资产抵押不足的情况,采取企业间互保、政府采购合同抵押担保以及股权、专利权、经营权等权利质押,创新开展应收帐款、在产品、订单等方式担保,为一些反担保措施不充足的企业,提供了获取贷款的机会。
今年1—10月份,哈尔滨市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共受理担保业务368笔,完成担保业务309笔,担保金额14.8亿元。因贷款担保备付资金的实施而受益的企业,在金融危机中都保持了稳步发展,有的还实现了大幅度增长,推动了哈尔滨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项目推进机制”挺起经济新增长极
年初以来,哈尔滨市工业投资连续保持了60%以上的增速。1—9月全市完成工业投资338.6亿元,已达到了去年全年的投资总量,实现同比增长75.6%,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34.7%。自今年7月份以来,哈尔滨工业投资增幅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连续位居第一位。
成绩得之不易,大项目建设功不可没。佟毓明介绍,围绕工业大项目建设,市经委建立了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加大了协调服务工作力度,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引导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充分发挥了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使工业大项目建设取得积极成果,一批大项目挺起新的经济增长极。
为使哈轻型车厂与通用合资项目落地,市经委先后1O余次召开专题会议,从项目用地、政策支持、以及外方财务模式需要支持等重大问题进行协调,给外方最终的印象是——哈尔滨人很热情,给他们的条件也很优厚。这一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外方的投资目标从10万辆调增至20万辆。
“节能监察”探路“低碳城市”建设
低碳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005年,哈尔滨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为2.03吨标准煤。到了今年,1—9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为1.52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3.4%,我们提前一年半完成了“十一五”全市工业节能任务。”说起推进工业节能,佟毓明很自豪。
面对工业企业能耗大户多、节能降耗形势严峻的实际,哈尔滨从重点用能行业和企业入手,在冶金、电力、化工、医药、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以西钢集团阿城钢铁公司、亚泰集团哈尔滨水泥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重点,加快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探索“绿色煤电”循环经济增长模式。对30家重点用能企业开展了节能监察,不断加快淘汰落后产能,2007年以来全市淘汰了23户企业的落后产能。
与此同时,哈尔滨市还大力推广了资源、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相关技术等重大节能新工艺、新技术。并大力推进节能技术改造,组织实施了亚泰集团哈尔滨水泥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宾州水泥有限公司和黑龙江岁宝热电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多项重点节能改造项目,重点推广了电机变频调速技术、锅炉窑炉提效等节能技术。哈尔滨还鼓励企业不断扩大资源综合利用范围,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从2007年以来,累计已有180余户(次)企业通过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认定,获得国家税收优惠亿元左右。
目标:解决“发展滞后”,实施“工业强市”,实现进位升级
到2015年,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化工4个优势产业分别保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0%、20%、19%、15%以上。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增加到10个、150个、200个。到“十二五”末期,规模以上工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左右,推动东轻、东安三菱、轻型车等企业尽快进入百亿元企业行列。至2012年、2015年,工业园区经济总量占全市总量的比重分别达到80%、85%。力争目前在建的100项投资超亿元以上项目2年内全部竣工投产,至2015年,投达产项目累计新增销售收入2600亿元以上。
认真谋划明年工作,哈尔滨明晰了工业经济发展思路和进位升级工作目标:呼应全市“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新战略,着眼于解决“发展滞后”这一主要矛盾,坚持实施“工业强市”,以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加速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实现位次前移;加速扩大工业投资规模,实现总量赶超;加速推进重点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升级的目标,以“两化融合”为途径,在《建设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区行动方案》已确定的“4个8”发展方向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产业升级、创新带动、企业成长、载体优化、项目支撑“五大工程”,打造工业强市、大项目投融资、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综合协调服务“五个平台”,缩小差距,实现赶超,努力建设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区,谋求工业经济实现快发展、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