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8日讯 自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启动以来,漠河县兴安镇立足农村实际,开展“拓思路、上项目、解民忧、促民富”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解民情、体民愿,从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问题入手,全力打造“民居、民智、民乐、民保、民富”的“五民”工程,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一、主要做法
1、实施“民居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自活动启动以来,他们以整治“脏乱差”为突破口,切实加大亮化、绿化和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改善生存环境和生活设施。一是开展“新农家”创建活动。以“比富裕、比学习、比和睦、比邻里、比庭院、比厨房、比被褥、比厕所”为主要内容,引导农民群众参照标准对卫生及行为修养进行整改,大力开展“文明村屯”、“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积极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二是通过专项清理,做好“三清一美化”工作,畅通排水沟,亮化街道,美化院落,改善居所卫生。拆除临街和主干道两侧的违章建筑60余处,清理垃圾堆、杂物堆和柴草堆“三堆”600余车。实施绿化美化香化工程,新补植树木1.8万余株,基本达到了“林绕村,树绿街,花香院”的标准;通过技术指导、人力援助、资金帮扶和无偿为困难户提供建筑材料等办法,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群众修缮住房、粉刷墙壁,建设整洁、美观、实用的农家新居。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分别为三个村维修了农田路,计13公里。新修白色路面3公里,砂石路4.8公里,农民出行难的问题得到了根本的解决,新修建机井3眼,使55%的农民吃上了自来水。
2、实施“民智工程”,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他们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作为突破口,着力培养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科技示范户和农村经纪人,成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骨干力量。一是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积极开展“四强式”村党支部书记学习活动,选派优秀支部书记到华西村、兴十四村等地考察学习,增强引领发展的能力;选派农业技术员、种养殖大户参加农业科技大集,增强致富的本领。二是请进来传授实用技术。充分利用党校(分校)的有利条件,开办实用技术、法律法规、市场信息知识等培训班,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专题授课和技能培训,加快农民实用技术普及。三是加强村级电化教育建设,维修党员活动室,配备电教设备,购买电教片,配齐配强专兼职电教员,深入开展以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传播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新风尚,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四是实施“双培”工程。坚持不懈地抓党员队伍建设和党员培训,把党员培养成为产业带头人或经纪人、把群众产业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成村干部。
3、实施“民乐工程”,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围绕活动的开展,兴安镇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坚持繁荣、健康、文明、守法、和谐的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一是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修扩建多功能活动室和图书室,购置科技、种养殖、修理、保健、文学著作等十多类百余套书刊,新开通有线电视节目5套,向村民开放,让广大农民群众劳动之余,有所学、有所乐,促进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二是开展文娱活动。主办棋、球、牌赛,组织秧歌队,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举办文艺专场演出和联欢会,开通高音喇叭和有线电视网络,将学习实践活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森林防火、计划生育、实用技术等政策法规和理论知识,向群众宣讲,促进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4、实施“民保工程”,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保障。他们优先解决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一是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程。投资维修卫生门诊,加强医务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组织机关干部上门入户对农户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宣传,提高农户的参保意识和积极性,现全镇农民参保率达到90%,农村弱势群体医疗得到了保障。二是切实做好“两个必保”工作。严格政策把关,把家庭生活困难户纳入“低保”,确保生活有着落;积极筹措资金,解决家庭困难学生上学难问题,确保无一人失学。三是认真做好老年人优待金发放工作。对达到享受老年优待金标准的农村老人,做好核定工作,按期足额发放。四是积极兑现中央支农政策,继续以“一折通”的形式,将粮食直补及追加、综合直补按时足额发放给每个农户,将国家对农民的优惠政策切实落到实处,提高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5、实施“民富工程”,不断让群众得实惠。活动开展以来,他们按照“特色兴镇搞养殖、项目强镇富新村”的思路,切实加大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一是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畜牧业快发展、大发展的方式方法。深入开展“党员+农户”活动,为养殖户提供资金、信息、技术、购销等服务,发挥党员干部在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效益中的引领作用,稳步发展畜牧养殖业。二是发挥比较优势,变传统农业为特色农业,利用本镇地处高纬度地区,光照足,昼夜温差大,西瓜、香瓜糖分积累高,马铃薯生长和抗病性能独特这一优势,积极推广瓜果、蔬菜保护地栽培和寒地马铃薯种薯培育。新建日光温室、塑料大棚5000余平方米,推广大田覆膜加小棚拱膜技术35亩,栽植西瓜、香瓜43亩;种植的200余公顷种薯以订单形式被东宁县客户以高出普通薯一倍的价格,一次性收购350吨,并通过东宁口岸销到了俄罗斯。三是开展劳务培训,引导农民“走出家门”进城出劳务。定期对全镇劳动力进行普查,详细掌握外出务工人员意向,适时举办外出务工人员培训班,为劳动力转移提供技能培训和信息服务。全镇今年到上海、浙江、深圳等地务工人员达到了130人,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取得的效果
1、学习实践活动取得新进展。镇党委把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作为学习实践活动重要内容,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抓住重点积极推进,点面结合力求实效。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发挥骨干作用、帮带作用和引导作用,开展资金帮扶、技术帮扶、人力帮扶,从解决农民群众最紧迫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入手,切实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以实际行动践行先进性,不断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
2、精神面貌发生了新变化。在党员的带动下,农民群众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根本转变,形成了“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摊床乱摆、杂物乱放、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粪土乱堆、禽畜乱跑“六乱”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农用车辆、船只摆放规整,板障子整齐划一,饲草全部出村,街道卫生干净,庭院整洁利落,室内窗明几净,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根本改变,面貌焕然一新。
3、村民素质有了新提高。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悄然兴起。比干净、比整洁、比文明、比和谐;坦诚相待、团结和睦、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一位位好婆婆、好儿媳,一个个好邻居、好街坊,一家家星级文明户、新农家示范户在文明创建活动中涌现。生产方式有了根本改变。804型大胶轮、液压双向型自动犁、3070型收割机,现代化机械设备替代了牛耕马犁;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大田覆膜,保护地栽培农业新技术使农民不再靠天吃饭;特色农业、效益农业、订单农业,促进了高产高效。劳动技能培训使外出务工人员有了一技之长,“力工”变成了“技工”;农业科技培训,培养了种养殖“明白人”,种田“老手”成了“高手”,养殖“新手”成了“能手”。
4、农村经济有了新增长。以养殖绒山羊、黄牛为主的畜牧业,以栽培温室黄瓜、大棚西瓜、香瓜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以外出务工为主的劳务输出三大产业,构筑起经济发展新格局,成为农民增收的着力点,扩大了农民收入来源,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今年产羊绒1400余公斤;种植马铃薯3100亩,订单销售350吨;新建塑料大棚4000平方米,日光温室930平方米,全镇温室、大棚总面积达7000余平方米,覆膜种植西、甜瓜43亩,棚室瓜类2万余株。预计可实现农业收入320余万元、牧业收入330余万元、劳务收入150余万元,农业经济总收入可实现9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实现3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