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新闻网讯 21日出版的《黑龙江日报》发表题为《冰壶溢激情 溜动走世界》的评论员文章,全文如下:
在1998年长野冬奥会上,中国人第一次从电视上感受到了冰壶运动的魅力。真正让观众结识冰壶运动的,哈尔滨大冬会功不可没。开始观众上座率并不高,不久便喜欢上这项高雅运动,几乎场场爆满。
相隔不久,获得哈尔滨大冬会冠军的这帮姑娘在2009年世锦赛大放异彩,以连胜的成绩获得冠军。这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尽管许多人尚不知冰壶为何物,却依然喜不自禁。在当年央视体坛风云人物评选中,获得集体荣誉大奖。在中国代表团出征此届冬奥会前,全国众多媒体不约而同地将其列为夺金亮点。
这一运动雏形早在700年前就出现了,至今在苏格兰还保存着刻有1511年的砥石(即冰壶)。1995年,在世界冰壶联合会的大力推动下,由日本出人、加拿大出技术在中国举办了第一届冰壶培训班。
当时学员练什么的都有,田径、速滑、冰球。许水生是培训班70多名学员中的一位,他的“同学”、2009年哈尔滨大冬会带领中国男壶夺取铜牌的张为教练,当时是哈尔滨市体校的舞蹈教练。
2000年,中国第一支冰壶队哈尔滨队成立,2003年,第一支国字号队伍诞生,同年,中国加入世界冰壶联合会,自此世界冰壶赛场有了中国运动员的身影。用短短的7年时间,中国冰壶人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走完的路。2006年中国女队获得世锦赛第五名的好成绩。时隔两年,在加拿大弗农举行的2008年世锦赛上,中国姑娘曾两度击败冰壶“梦之队”加拿大队获得亚军。男队随后在美国北达科他州举行的男子世锦赛上夺得第四名,同样创造历史最佳战绩。
中国冰壶为何进步如此神速呢?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冰球部主管冰壶项目的副主任李东岩认为,这是举国体制的结晶,走了一条多出国训练、多与高水平队伍打比赛的发展“捷径”。“没有国家的经费支持,任何一个项目都很难短时间内有很大提高。”目前,中国队每年约有7个月的时间在加拿大训练。此外,从项目发达国家聘请高水平外教也是竞技成绩迅速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李东岩介绍,中国冰壶队先后聘请了4位外教,带来了崭新的冰壶运动理念,帮助队伍加深对冰壶这个项目特点的认识。
单从竞技体育角度来看,中国从事冰壶运动的只有百余人,专业冰壶馆3个,哈尔滨2个,北京1个,专业队伍只有哈尔滨市队和黑龙江省队等寥寥数支。而在冰壶强国加拿大,仅注册会员就有150万之巨,普及度极高。
除了场地,昂贵的设备也是限制冰壶发展的一大障碍。冰壶比赛用的溜石必须以不含云母的苏格兰天然花岗岩打磨而成,一套高级冰壶(16个)需要12至13万元,普通的也要4至5万元。而一套高档的冰壶个人装备(冰刷、冰壶鞋和运动服)少则1000元,多则4000至5000元。此外,中国还缺少相关的专业人士,哈尔滨大冬会冰壶场地的制冰师便是从加拿大和苏格兰专门请来的。
其实,冰壶是一项很适合亚洲人开展的运动,动静结合,注重技巧,对体能没有过多要求,更没有直接的身体对抗。用中国女队队长王冰玉的话说,这是一项“充满东方人智慧”的运动。
中国女子冰壶队是最有望为中国问鼎首枚冬奥会集体项目金牌的“潜力股”。没错,就是那个专业人数比熊猫还少的冰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