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24日讯 (记者 单志华) 农历正月初九,节日的气氛还没褪尽,伊春市友好区友谊林场的职工群众却已经忙碌起来。黑木耳种植大户李视林去年把本场的21个种植小户组织到一起,成立了友谊原生态黑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这几天正在一起加工菌料袋儿。成立合作社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木耳品质,而且采取集中销售的方式,在市场上能占有主动权。今年计划集中生产70万袋儿三级菌,采用这种工厂化作业方式,生产时间只需要往年的三分之一。
在林场的手工编织间,工人们正在赶制一批汽车座垫儿。组长康素杰告诉记者,座垫儿的原料用的是环保型竹纤维,全部靠手工编成,销路很好。现在林场有30多名妇女会做这个活儿,编出一套车座垫儿,每人就能有几十元的收入。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友谊林场把发展复合型经济确定为活动载体,主张靠山不吃山。优选了苗木繁育、食用菌栽培、肉牛养殖、手工艺品制作等增收项目,并发挥李视林、康素杰等几个致富能手的作用,吸引职工积极参与到各个经济小实体中。林场总共150多户人家,家家都找到了当家项目和中意领头人。
“保护青山绿水、培育绿色银行,让大森林成为永恒的GDP”。伊春市友好区扎实推进生态经济区和生态功能区建设,倡导发展生态主导型产业,鼓励有条件的林场利用自身优势上项目、自主兴办经济实体。目前,山上林场和经营所都找到了各自的优势项目,2009年,仅发展食用菌一项,就为全区职工群众带来增收3000多万元。同时他们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在山下建精深加工集群。现在,以雪林菌业、丰园森林食品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原生态绿色森林食品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黑木耳、北冬虫夏草、杏鲍菇、红松果仁、野猪肉等产品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特色种养和加工在复合型经济发展中担当主角,以生猪、奶牛、羊、狐貉、野猪为代表的生态畜牧业异军突起,野猪饲养已发展到4000余头,产品畅销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