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巴彦出了个“毛泽东”
2010-03-15 09:31:11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王大波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图为红心主演的《毛泽东回韶山》剧照。
  巴彦出了个“毛泽东”。

  “毛泽东”是巴彦县西集镇农民,名叫红心(原名洪伟)。这位经历过农民、军人、企业家等不同身份的农民,最后把特型演员当做毕生的追求,因此将原来的名字改叫红心。

  演包公遇伯乐,被推荐为特型演员

  1981年,红心从部队复员后,回到巴彦县西集镇,先是在一家建筑工地跑运输。几年后,他创办了自己的企业。20多年后,羽翼丰满的红心将买卖开进了北京,竟意外有了“晚年的追求”。

  2004年,红心在京郊收购“长城酒厂”时意识到,只有创出自己的牌子,才是酒厂生存的唯一出路。红心找了一个著名的相声演员代言,人家张口就要200万元广告费,当即把雄心万丈的红心给闷回去了。

  无奈之下,他决定自己扮演包公,并设计了一句广告词:“包公卖酒是真的。”其后请来的资深化妆师黄海燕,一边给他化妆一边说:“你可以演毛泽东。”红心开始并没在意,只当是玩笑话。后来,黄海燕找来曾给特型演员古月化妆的宋世平,给他做了一个毛泽东的造型。疲惫不堪的红心在化妆师的摆弄中睡着了,等他醒来时惊讶异常:自己和毛泽东还真有几分形似之处呢!在宋世平推荐下,他拜见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资深教授王淑琰。初次相见,王教授对红心的第一反应就是:太像毛泽东了。

  但光形似是不够的。王教授手把手地把红心带进了表演的大门。3个月后,王教授又把他引见给毛泽东新闻研究院院长应明阳,同时意外得到了毛主席儿媳邵华将军的支持和肯定。从未有过从艺奢望的红心终于下定决心,奋力由企业家向特型演员跳跃。


  44岁开始“北漂”,一心追随毛泽东

  此时,红心的企业已是蒸蒸日上,他毅然把企业交给亲朋好友打理,决定成为北京的“高龄北漂”。

  这一反常举动引起家人的争论,父亲明确反对:“要好好守住家业过日子,电影跟咱农民离得太远了。”妻子也呼应:“天下长的像毛主席的人不止你一个,别异想天开了!”知子莫如母,70多岁的老娘支持他,理由再简单不过了:“毛主席没有了,你要演就把他老人家演活喽!”

  红心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班是老大哥,但他却很认真地从小师弟们身上学习表演。为了准确把握毛泽东的形体动作和说话方式,他找来60多部有关毛泽东的纪录片,模仿、学习毛泽东的言行举止:走路、坐姿、吸烟、握手、鼓掌等姿态。为了保持与毛泽东相似的身材,他甚至开始注意饮食,保持98公斤左右的体重。

  一直到现在,红心的生活中只有三件事。每天对着1.5米宽、2米高的镜子练习主席生活、学习和工作时的一举一动,研究他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观看毛泽东的相关影像资料和纪录片;阅读毛泽东著作和大量的历史书籍,以拓宽视野,深入了解毛泽东的内心世界。为了演好主席,他还专门聘请老师,学习湖南味的普通话。

  四次扮演毛泽东,片酬赠老区建水窖

  2007年9月9日,是毛泽东逝世31周年的日子,红心带着他的第一部电影《毛泽东回韶山》,“回到”了韶山。这部影片在韶山首映时,1000多人的电影院座无虚席,在场的人无不为红心塑造的毛泽东所打动。

  虽然这是他的第一部影片,表演和其他方面都有待提高,但影片中红心塑造的毛泽东形象显得真挚平和、深沉伟大,让观众感动得落泪。此后红心主演了《毛泽东和他的卫士》、《天安门》,以及现在正在拍摄的电影《情怀》。

  4年拍了4部电影,作为一个“新人”,起点定在大银幕,这样的速度是惊人的。通过对主席资料的研究,与主席家人和他身边工作人员的接触,红心对主席的爱戴已经从内心朦胧的感受变成了坚定的信仰。

  红心长期受伟人形象的影响,也产生了“一个领袖爱民如子”的情怀,为了回馈和报答观众对“他”的厚爱,在拍完《毛泽东回韶山》这部戏后,他把所有的片酬都献给甘肃老区打了100个水窖。他连续三年春节时给自己家乡的五保户送去两袋面、20斤豆油、10斤猪肉,让他们也能吃上热乎乎的饺子。同时,他还在老家资助了4名大学生,并要一直帮助他们读完大学。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张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