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春天持续低温 北徙候鸟回归晚一月
2010-04-17 18:02:05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图为:美丽的大天鹅和中华秋沙鸭在清澈的兴凯湖湖口洗去风尘。

  东北网4月17日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句,诗中春光的宝贵与莺燕的忙碌与哈市目前的春季景象形成鲜明对比。12日到13日的春季暴雪,不仅让哈尔滨市民再次穿上了厚厚的棉服,更使得300多只北徙的候鸟于13日被迫降落到哈市松花江江面上。记者了解到,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持续的低温天气和近日的暴雪使得今春迁徙回北方的候鸟种群、数量都有所减少。

  天气寒冷

  候鸟回归晚一月

  “往年这个时候,我检测到经过植物园的北徙候鸟的种类少说也得有三四十种,但是今年却只来了3种。”谈起回迁到北方的候鸟,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高级工程师李滨胜感慨地告诉记者,由于去年冬季到今年春季天冷雪大,往年3月中旬就能观测到的来北方“报道”的候鸟种类明显减少,直到4月上旬他才观测到3种北徙的候鸟,比去年候鸟迁徙时间推迟了近一个月。

  候鸟迟归不仅仅是哈市独有的现象。记者了解到,位于中国最北省份的黑龙江省三江湿地处于东北亚鸟类迁徙的大通道上,每年3月末就有数百万只候鸟经此迁徙、停歇和繁衍。今年由于我省抚远地区多次出现降雪天气,湿地内积雪融化时间延后,导致候鸟的迁徙日期较往年推迟了一周左右。

  同样的情况在嫩江县也存在,记者从嫩江县高峰鸟类保护环志站了解到,往年3月20日是田巫迁徙至我省的高峰期,但观测人员直到3月末才发现小群的田巫迁徙,高峰期至今没到来。

  谈起候鸟纷纷迟归的原因,李滨胜告诉记者,鸟类能否安全迁徙,气候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去年冬季到今年春季,天气持续寒冷。低温天气使得大多数雀类候鸟推迟了来北方的时间,而以雀类为食的鹰隼类也随之推迟了向北方迁移的时间。

  食物紧俏

  迁徙鸟群规模小

  嫩江县高峰鸟类保护环志站副站长李显达告诉记者,严寒的天气不仅使得鸟类的迁徙日期推迟,更使得回归的候鸟群规模越来越小,数量也大幅减少。该环志站生存着百余种林栖鸟,其中,白腰朱顶雀、苍鹰等都是夏候鸟,每年冬季飞去南方越冬,次年再飞回我省繁衍栖息。

  “现在环志站观测到的回归候鸟已经达到了30多种,但是候鸟的数量却比去年少了许多。就拿雀形目属鸟类来说,去年我们观测到的规模较大的北徙群,其候鸟数量达四五千只,而今年能见到200多只的迁徙群就很难得了。我们在3月末观测到田巫迁徙到北方,其数量也明显减少,往年都是千八百只成群北归,今年春天规模较大的迁徙群只有100多只。”李显达副站长告诉记者,从2004年起,迁徙回北方的鸟类数量开始逐年减少,候鸟春季北归后开始繁殖,在繁殖期,鸟类更是需要充足的食物以保存体力,厚厚的积雪让昆虫鼠类不肯露面活动,树木发芽晚,加上积雪压食,使得许多小鸟无处觅食。食物的匮乏必然会导致繁衍失败,使得北归的候鸟数量越来越少。

  “由于捕食困难,一些鸟类不得不‘铤而走险’。”李显达告诉记者,俗名为“夜猫”的雕枭平日里以老鼠、野兔、小鸟、蛙、蛇等动物为食。几天前,由于天冷雪大,一只迁徙至嫩江县的雕枭就因为无处觅食,竟然跑到居民家中寻找食物,结果被发现后送到了嫩江县高峰鸟类保护环志站。

  体力不支

  迁徙途中频死亡

  候鸟在春季迁徙时是从南向北、由越冬地区飞向繁殖地区的,其迁飞的路线也都是常年固定不变的,往往沿着一定的地势,如河流、海岸线或山脉等飞行。在北徙过程中,候鸟中途会降落到适宜的地点取食,补充能量后继续迁徙。因此,对于那些不远万里来到我省的候鸟来说,最需要温暖的气候和充足的食物,以便恢复长途飞行的消耗。但突如其来的气候变化却将它们置于严寒和狂风暴雪之中,这对候鸟的身体状况是个严峻的考验。

  每年冬季候鸟南迁时,常常有哈尔滨市民会发现一些老弱病残的鸟儿在迁徙中因为地面食物被雪覆盖,无处觅食而饿死,掉落在江边或林地里。同样,今春回迁,这些候鸟再次遇到了同样的难题——因寒冷和无处觅食而造成体力不支,甚至死亡。“今年春天,我每天都能观测到体力不支的候鸟,它们反应迟钝,经常在低飞过程中撞到建筑物。这在往年的观测中是从来没出现过的。”李显达忧心地说。

  李显达说,虽然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有利于鸟类种族的进化,繁衍出生命力更顽强的后代,但是数量逐年减少和对于珍稀鸟类来说,这种淘汰是很危险的。除此之外,候鸟饮用水的质量逐年下降和一些人对候鸟的捕杀也是候鸟数量下降的原因。

  扎龙鹤类

  数量没减反增加

  初春的大雪给大部分北徙的候鸟带来不利影响,但对于栖息在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丹顶鹤等鹤类候鸟来说,天冷雪大并没有使它们数量减少。

  记者了解到,扎龙是我国最大的丹顶鹤繁殖栖息地,又是丹顶鹤和其他水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停歇地。全世界共有15种鹤,而扎龙保护区内就有6种,分别是丹顶鹤、白头鹤、白枕鹤、蓑羽鹤、白鹤和灰鹤。与其他候鸟迟归不同,今年3月10日,丹顶鹤如期来到扎龙。目前,到扎龙栖息的鹤类数量与去年相比增加了三分之一左右。

  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湿地科检测中心主任逄世良告诉记者,前几日,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杜蒙县观测点某片湿地观测发现,去年同期仅有5只鹤属飞禽在该片湿地栖息,而今年却达到了20只左右,在扎龙保护区内的其他三处观测点,工作人员均发现回归鹤类的数量高于去年同期。

  逄世良主任分析,这可能是因为今年春季雪大,积雪融化后变成水,使得扎龙湿地环境更好,以湿地为家的鹤类更喜欢来此栖息。

责任编辑:连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