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小城镇建设报道:红卫农场有本“民生账”咋算百姓都不亏
2010-05-30 15:26:15 来源:东北网  作者:孙晓锐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红卫农场的科技试验田里,农户们正为插种秧苗忙碌着。东北网记者 孙晓锐 摄 

  东北网5月30日讯 今年,农垦建三江分局红卫农场将整体搬迁居民点11个,总户数达1363户,建设住宅楼34栋,建设新型住宅50栋,总建筑面积14.9万平方米,是建场40年来建筑面积总和的3倍。如何才能使场区内低收入困难家庭也能买得起、住得起新房,能同他人一道安心享受整体搬迁带来的城镇生活?农场的决策者们精打细算起了“民生账”,笔笔算到了百姓的心坎里。

  红卫农场党委副书记董喜介绍说,去年农场卖给居民住宅的价格是每平方米805元,而实际建设成本达到了1300多元,农场依靠国家补贴和配套资金累计补贴1700余万为居民减免了差额。同时为了集中资金建设,让更多的百姓尽快搬进新居,农场压缩开支,可缓建项目一律停工给整体搬迁工作让路。

  面对今年建材价格普遍上涨的局面,董喜表示,农场承诺新建住宅对百姓的补贴额绝不缩水。

  为了让低收入困难家庭搬进新楼,农场出台惠民措施开辟增收渠道,为这一部分人群专门划拨了“居民田”,以满足城镇生活消费需要。

  董喜说,场区低收入困难家庭每个劳动力可领取50亩水稻田,按每户可享受100亩以上水稻种植计算,每户年收入可以达到4-5万元。为保证“居民田”种植面积,农场采取了划拨干部承包土地,种植大户“瘦身”等方法,整合清理出水稻田20余万亩。

  这次整体搬迁中,居住在农场10连的刘士忠购买了建筑面积87平方米新房。刘士忠有些难为情地告诉记者,以前住平房的时候环境是又冷又脏,取水也很不方便。那时候自己常常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等有出息了自己也好借上光住住楼房。

  刘士忠说,农场的好政策让一家人住进了楼房,用上了自来水,每天回家先洗上个热水澡真的很惬意。要不是农场划拨给他家120亩“居民田”,还真不敢买这房子。如今有了“居民田”就有了生活保障,现在每年刨去必要的开支还能结余5万多元,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针对部分因身体残疾而丧失劳动力的家庭,农场还新建了72套廉租房,这些家庭只需要每年交纳少量的租金和包烧费即可搬进廉租房居住。

  54岁的杨峰是前卫农场第一批住进廉租房的居民,此次整体搬迁中他得到了一户建筑面积70多平方米的廉租房。采访中记者得知,杨峰的腰间盘严重损伤,老伴还常年患有精神疾病,平日里一家人只能靠他打点零工维持生计,生活十分困难。杨峰说,要是没有农场的好政策,自己根本就不可能搬进宽敞明亮的楼房里居住,这放在过去真是想都不敢想。

  据了解,为改善场区的生活居住条件,使城镇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农场还新建了水泥路13260平方米,加宽场部水泥路11750平方米,建设场部排水外网4500米,建设场部自来水外网4850米,建设供热管网、农机大市场、农机具停放场、煤炭市场等基础设施。

  截至2009年底,红卫农场的城镇化率达到43%,人均居住面积为31.2平方米。到2012年,红卫农场的所有管理区将全部搬迁至场部居住,人口规模超过1.2万人。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