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14日讯 一路绿灯,连过多个信号,市民陈曦说,自己的爱车憋屈了多年,终于在新打通的北安街上体验了一把“绿波”速度。
据了解,作为国家示范点,能够根据交通流量控制信号灯长短的“绿波”系统已在冰城4条道路上应用了6年。据了解,今年还将有16条新建道路应用该系统。
北方唯一上马“绿波”城市
“绿波”的起步阶段可谓紧锣密鼓。2004年,在一位人大代表的建议下,哈尔滨市开始逐步投入“绿波”道路监控系统,对花园街、北环路、学府路和宣化街4条街路信号灯进行区域化控制试点改造;2005年7月,以学府路为首的4条街路作为哈尔滨市智能交通应用试点示范工程被科技部确定立项;2006年3月,进入建设阶段,2007年得到验收,哈尔滨也成为我国北方地区唯一一个申报成功的城市。“它的成功意味着哈尔滨市冬季冰雪路面的智能交通建设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指挥中心工程师刘勇说。
“绿波”从何而来
“绿波只是百姓的俗称,实际上它是借鉴美国交通管理经验的本土化尝试。”可以根据高峰潮汐时间流量多少控制信号长短,针对其这一特性,它被哈尔滨市交管部门拿来进行了二次开发,应用在哈尔滨市学府路等试点街路上。
据了解,冰城以往很多信号灯红灯长短是固定不变的,因为缺乏人性智慧,明明无人无车通行,车辆却要苦守信号。与低能信号相比,高智商的绿波系统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刘勇说,经过改造后的学府路不仅长了“眼睛”而且长了“脑子”,通过视频采集由中心调控信号,经过多次测算的数据,输入高峰潮汐时间确定红绿灯长短。此外,这4条示范道路路面还安装了冰雪检测器,一旦检测到冰雪存在,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将自动过渡到冰雪路面的信号控制方案。
成果显著应用缓慢
学府路等示范街路的改造成果是显著的,据交管部门统计数据显示,事故次数降低,违法行为下降了27%,车速提高了21.5%。就是看到如此高的进步速度,“绿波”系统才在车主和交管部门心中取得了认可。
可这个成功的成果,应用之路却走得很艰难,掐指算来,从学府路申请国家示范点再到北安街车行顺畅,试验到投入使用历时6年,应用街路的数量微乎其微,直到今年在路改工程中,有16条新建道路应用了该系统,这一数字与哈尔滨市2390条城市道路(2009年统计数字)相比,差距很大。
据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指挥中心主任吴玉明介绍,哈尔滨市智能交通建设起步较早,但经费投入不足,除了2006年政府部门投入1700万元以外,后续投入几乎为零,哈尔滨市交通信号控制设备落后,很多信号控制机都是老式单点机,根本无法实现区域交通控制方式,资金短缺成了制约哈尔滨市智能交通建设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