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天下假米乱五常系列报道:散兵如何抗大浪
2010-07-28 09:43:03 来源:生活报  作者:崔立东 王萌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看着长势良好的水稻,五常米农难掩欣喜。

“稻花香”二号稻种。

  黑龙江新闻网讯 说五常是米城一点儿也不为过。21日,记者一行驱车赶往五常,不用看路标,只要顺着有大米广告牌的路行驶,就能顺利地找到五常的入城口。

  五常自古有六山一水半草二分半田的说法,据说只有在这块由山区围成的C字形盆地当中才能种出上等的五常大米。

  在这个130万人口的城市中,80万是农民,有60万在种水稻。在五常,农田比城市用地“金贵”,稻田把“宜种”的平原地区占满了,又向从前“禁种”的山区和半山区发展。在山坡上种水稻其难度可想而知,可是,即便冒着不足50%出米率的风险,米农们也要种,原因只有一个——五常大米值钱。

  五常大米从“酒香不怕巷子深”到“困于天下假米之乱”经历了6年时间,专家认为该到了一个盘整期。如今五常大米表面风光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严重的危机和矛盾,这次的假米事件就是一个表征和信号。

  米质优异天下稻米独秀五常

  “好地出好米,好米卖好价,好价挣好钱。”说到五常大米,哈尔滨市农委专家张军强赞不绝口,同时,他的这句大白话也概括了五常大米产业发展的脉络。

  五常大米的产区位于长白山脉张广才岭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带上,山区和平原正好形成了一个C字形的盆地,冷湿气流在此形成涡旋,带来了充沛的降水。此处水系纵横,溪浪河、拉林河、牤牛河贯穿全境,再加上种植成熟期长的优质晚熟品种水稻,使五常大米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

  用五常大米做的米饭,食味清淡略甜,棉软略粘,芳香爽口,饭粒表面油光艳丽。

  五常的“稻花香”属于长粒的香米,普通大米椭圆、亮白,此种米则清亮、油光透明。虽然南方也可种出长粒米,但是跟“稻花香”比还是短了1毫米。

  五常葵化米业负责种植育种技术的副总经理肖清玉说:“以前周围的农民都到五常用粮食换米吃,现在可没这个好事喽,米农自己都不舍得吃,有亲戚朋友想尝个鲜,也得用小袋装。”


  米价波折一番风雨几多动荡

  五常大米产业崛起于2004年。

  五常市委书记裴君回忆说,当时粮食政策刚刚放开不久,五常大米还处于“闭眼闯市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阶段。2004年,第一家大型米企进驻五常,在此建厂加工,农民卖粮有了指望。随后,市场对五常大米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又引来了多家米企,小米厂和小碾坊同时也星罗棋布。裴君说:“五常的米价可以说是被招商引资来的米企抬起来的。”

  葵花米业总经理孟宪成回忆,近些年,五常稻谷的价格是连年上涨的,大前年每斤趋向1.5元,前年每斤趋向1.7元,去年最高则达到每斤2.2元。

  没想到这几年市场风云突变,酒香也怕巷子深,加上突如其来的假米事件,五常大米在经历短暂的黄金期后,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挫折。此次假米事件后,五常稻价下跌了六七毛,收购价只有一块五六,一夜回到大前年。

  “五常米业的最初发展得益于五常大米先天的产品优势。”对此问题颇为关注的农业专家张军强认为,这也是许多特色农业所经历的一个过程。“我们的许多特色产品在计划经济时代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种巨大的渴求度无形中为其确立了口碑效应,一旦市场放开,自然会价格上升、销路畅通,再加上当地政府部门的扶持即形成最初的产业规模,然而,这样的发展黄金期毕竟是暂时的。”

  米厂散乱三乡五里遍布作坊

  “五常有350家稻米企业,还有遍布全市的小作坊150家,大企业由于吃不饱,现有产量只有实际产能的三分之一,而工艺落后的150家小作坊却占据着50%的加工市场份额。”说到五常大米的现状张军强有些忧心忡忡。

  五常大米产业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市场需求,最初的粮食收购者以前的身份多为稻农,他们对市场动向比较敏感,但是实力薄弱、经营分散、各自为战、缺少长远的眼光,极少数可能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的大粮商,多数则维持现状,小碾坊变米厂,米厂变成更大的米厂,鲜有长远的规划,也没有实力对五常大米的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推动。

  在五常镇附近的新新村的田间地头,记者遇到了刘文广、邢广斌等几个当地的农民,他们都是与某入驻五常的大型粮食企业签单的种粮大户。

  据他们介绍,在当地水田集中、水稻种植品质高的一些地方,几乎每个屯子都有一个碾坊,每个村子一个米厂。“这些米厂虽然都建在产地,可是他们还从周边的大米产地调米,外地米加上本地米,都打着五常大米的旗号卖。”

  据了解,大型米企通过签单的方式对一些种粮大户进行了提前收购,但是这种方式也只能保证其占有少部分优质资源,一个村平均下来恐怕还不到10户,更多米农因其产量小、卖粮的负担小,更喜欢随行就市、零打碎敲。

  据哈市农委相关人士提供的统计资料,五常现有水田178万亩,年产水稻100多万吨,而大米品牌竟有175个之多,若再加上未注册的品牌,恐怕不到一万亩地就供应一个品牌,这样的品牌密集程度在国内粮食产区也是绝无仅有的。


  米企出击各自为战难成力量

  大量廉价批发的所谓低端五常大米,为一些小品牌从中渔利提供了机会。

  “真正入驻五常在当地建厂并达到一定规模的米厂不超过这个数。”五常某粮企的负责人伸出一只手在记者眼前晃了晃,“其余的小品牌基本上在市场上随处可见,但在五常却既见不到米厂也没有订单,其货源从何而来不得而知。”

  一位农业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搞五常大米经营的人很多,这些人已不满足批发市场上的蝇头小利,而是把目光瞄上了高端零售市场。“不管啥大米,加上包装盒就成了五常米,转手就卖二十多块,绝对的暴利。”

  五常某大型粮企的老总对此颇有感慨:“咱们打下的江山,却让人家上了金銮殿,人家砸了牌子不要紧,明天再注册一个,五常大米的牌子要是倒了咱们可赔不起啊。”

  另一个现象是五常大米品牌推广的各自为战,没有顾及“五常大米,中国名牌”这顶桂冠。

  “金膳道”是第24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指定用米,但却少有人知道其出自五常;“走进中南海的米”是中良美裕米业出产的一个品牌,亦未突出“五常”;中央台黄金时段播出的“好米源自北大荒”,其中高端米即是产自五常基地的“北大荒鲜香米”,又有谁知道该米是北大荒米业集团五常基地的产品呢?

  各自笼络各自的资源,各自打各自的品牌,米商们在忘情地推销自己的时候,独独忘记了“五常大米”这个金字招牌。

  五常大米企业各自为战的状态,增加了控制市场的难度。大批的优质资源通过批发市场的低端渠道流到外地,有的小作坊甚至自毁品牌,以次充好,制假米、卖假米。不久前,竟然出现了某协会随意卖五常大米包装袋给造假者的事情。

  五常大米成全了天下粮商,反过来,却很少有粮商去维护五常大米的品牌形象。

  米商搅局高价抢收低价清仓

  虽然价格上升让稻农得到了实惠,但还没有真正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因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决定了五常大米的收购市场还是个中低端的市场,“你怎么能奢望在中低端的盘子里赚到高端的利润?”相关专家说。

  去年五常大米价格高起,缘于五常出现了高价抢占大米资源的风潮。五常葵花米业的总经理孟宪成说,去年五常的几家大米企业都采取了高出市场最高价的方式进行了签单收购,即在市场最高价的基础上再加一毛钱至两毛钱,以保证米源。当年,五常180万亩水田,就有160万亩地签单。

  稻谷价高,农民增收,这本是好事,说明五常大米市场坚挺。可问题是,热闹过后,稻谷买到了手,原本豁出血本收购的粮商却不去做品牌,而是低价抛售原粮。“一斤米挣一两分钱是比较普遍的事”,许多一掷千金的大老板竟然沦为倒手批发的二道贩子。

  “粮商靠倒手赚钱,大部分经营者不掌握完整的产业链条,缺少高端的渠道,难怪会受制于终端市场,市场上有个风吹草动,米价自然就会直线下降,这样的生产模式最终会使米企沦为市场的打工者,也很难保证农民持续增收。”专家如是说。

  据哈市农委相关人士统计,2007年,五常12亿斤商品大米,加工企业自销约6亿斤、农民自销约0.6亿斤、社会团购约0.6亿斤、经纪人队伍营销4.6亿斤。大部分加工企业倾向于市场批发,这使得80%的大米通过批发市场销售出去,价格较低,造成五常大米的品牌效益受损。目前,只有葵花阳光、中良美裕、哈尔信等少数几家大米加工企业在全力开发中高端市场。“五常大米是一种品牌资源,有限的资源必须用在刀刃上,应该做大做强,在市场上有充分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我们不应该再做那种捧着金饭碗还要看别人脸色吃饭的傻事儿了。”张军强说。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