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8月18日讯 近日,正值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之际,日本组织社会团体到我省方正县看望当年的日本遗孤,并参观了日本人墓地、哈尔滨东北烈士馆等地。在活动中,记者注意到一位日本战败后留在哈尔滨的日本遗孤——杨治国,他如今是我国建筑界内颇有成就的岩土工程师,曾参与亚洲第一高钢塔(龙塔)、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哈尔滨西客站等国家级重点建筑的勘察设计工作。曾拒绝日本政府邀请其去日本定居,现在日本政府仍每年邀请他去日本休假。17日,这位已70周岁、依然精神矍铄的中国籍日本人,对记者讲述了他具有传奇色彩的中国生活。
5岁被弃在哈市
中国父母把他养大
杨治国回忆说,1945年7月,日本战败后,年仅5岁的他被日本亲生父母遗弃在哈尔滨,当时在哈尔滨电车厂工作的养父一家人收养了他,并给他起名“治国”。养父母一直视他如己出,甚至对他比对自己8岁的亲生女儿还要好。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养父一家节衣缩食,将省下的钱用来供杨治国上学。1955年杨治国考上长春地质学院读中专。养父母分别在1980年和1981年离开人世。杨治国尊重养父母的意愿,从没在别人面前提起自己的身世,在他的心里也一直当自己是名真正的中国人。
加入中国共产党
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1958年杨治国大学毕业,在河北地质院工作六年后,于1964年回到家乡哈尔滨,开始在哈尔滨勘察社会研究院工作。1965年11月23日,25岁的杨治国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他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和毕生的荣誉。入党后,杨治国更加努力学习和研究,先后创作出多个优秀建筑作品。直到2000年退休,他仍不忘每个月向社区党组织交纳党费。
让杨治国终身难忘的是文化大革命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1966年,看着身边那么多熟悉的工程师和设计师惨遭迫害,背负日本战争遗孤身份的杨治国非常担心。然而,在家人和同事的保护下,他不仅没有受到伤害,还在文革结束后获得到上海同济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名拥有大学学历的岩土工程师,他先后参与了大批国家级重点建筑的勘察设计工作,负责勘察施工地址;计算、设计建筑结构并编制成本概要、施工计划和规格说明;确定材料的种类、施工设备;研究与开发在特殊地质条件和困难施工条件下新的施工方法等工作。后来任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学术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勘测专家委员会专家、黑龙江省勘察设计协会工程勘察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等,是国内建筑界知名的建筑勘察专家。
中国越变越好
是他六十多年亲眼
见证的事实
由于杨治国拥有高学历和丰富的工程勘察建设经验,1987年他受邀第一次回到日本,日本政府当即就开出优厚条件,希望他回日本定居,但是遭到了杨治国的拒绝。杨治国告诉记者,当他首次踏上日本国土时,日本先进的通讯设施、地铁、建筑等城市建设都让他耳目一新,也让他感受到当时的中国与日本发展的差距之大。当时日本政府主动提出希望他回日本定居,并给出安排住房、工作等一系列优厚条件。“我的根已在哈尔滨,我已经不能离开这片养育我的热土”。
如今,2000年已经从哈尔滨勘察社会研究院退休的杨治国仍在哈尔滨生活,并在其学生创建的哈尔滨中建岩土工程勘察公司担任总工程师,在工程勘察设计领域发挥着余热,还在黑龙江大学和哈尔滨商业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杨治国说,现在每年都会同女儿一起到日本休假,他亲眼看到,中国每年在飞速的发展,与日本的差距越来越小。据他回忆,1987年,他第一次去日本时,哈尔滨最高楼层是天鹅饭店的14层楼,而如今哈尔滨最高楼层已达到43层,现在中国的上海、深圳、哈尔滨的开发区等城市建设都已跟日本不相上下,中国越来越好的发展让他感到很欣慰,他也很满足现在的生活。
记者将告别杨治国老先生前,他说,中日战争后,如他一样身份的日本遗孤在黑龙江就有四千多人,他们作为战争的“牺牲品”是不幸的,但在这里遇到悉心养育他们长大的养父母和宽容他们的国家,他们又是幸运的,这种对战败国孩子的“大爱”跨越了国家、民族的界线,他深深地感谢自己的养父母,也让记者帮他传达他对这片第二故土—哈尔滨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