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我省建成东北三省首家邮政博物馆 绿邮亭首先在哈埠使用
2010-09-26 09:27:05 来源:生活报  作者:张同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早期邮政设备和人员服装。

民国时期哈市道里区的绿邮亭。

  黑龙江新闻网讯 25日,位于哈市民益街100号的黑龙江邮政博物馆正式开馆。据悉,这家博物馆也是东北三省第一家邮政专业博物馆,通过文物、图片、复原历史场景等方式,展示了黑土地千余年的邮政发展历史。这里不但陈列着我国第一枚邮票“清代大龙邮票”,还有被集邮爱好者称作“黑题词”、“大片红”的集邮孤品。

  记者了解到,黑龙江邮政博物馆陈展面积达3290平方米。其中地下一层设为临时展厅,可满足各类大型临时展览活动要求;地上1-2层为黑龙江邮政历史陈列,由序厅“邮苑春秋”、第一部分“驿道万里——古代黑龙江邮驿的起源与沿革”、第二部分“国脉所系——近代黑龙江邮政的开办与发展”、第三部分“邮舞龙江——当代黑龙江邮政的发展与跨越”组成;地上3层由黑龙江邮政业务展示厅、邮票珍宝厅、邮票与明信片厅、弧形幕影视播放厅组成。

  博物馆共有文物1000余件,其中包括镇馆之宝秦杜虎符、元代圣旨金牌、“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等珍贵文物;共有照片文献500余张,包括第一版毛泽东邮票用照片等珍贵资料。此外,博物馆还利用声、光、电、影等辅助手段,通过文物、图片、图表、模型、模拟场景等方式,真实地反映了古代黑龙江邮驿制度的发展以及近现代邮政历史的演进。

  据介绍,博物馆所在地是建于1922年的原吉黑邮务管理局大楼,该建筑为哈市一类保护建筑。这所建筑也是黑龙江邮政博物馆最具有历史真实和说服力的第一文物。


   邮务背后有故事邮票里面藏秘闻

  走进黑龙江邮政博物馆,参观一幅幅展示历史变迁的“画卷”,聆听讲解员讲述一段段邮与人的“典故”,感触一个个曾经存在过的“实物”,也身临其境地了解了我省邮政发展的历程。

  绿邮亭首先在哈埠使用

  “在茫茫林海雪原的一个驿站里,一名传递紧急文书的驿兵,正要骑上站人准备好的另一匹马继续赶路……”眼前的模拟场景是被冰雪覆盖的清代驿站,也描绘出了古代龙江官方“八百里传书”的基本形式。在这个博物馆里,记者看到了一个长14厘米、宽4厘米、厚度为0.05厘米的符牌文物。这个符牌为黄金与铜的合金材质,上面还刻有3个字。“经过内蒙古大学专家破译,这块符牌上的3个字为契丹文,是‘敕宜速’的意思,这是辽金时代的圣旨金牌,专门用于朝廷信使传递皇上的圣旨。”这个符牌也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场景转换,眼前又出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吉黑邮务管理局营业大厅的局部,四名俄国人进进出出邮寄信件,两名中国人则在柜台里服务着。“哈市一度曾经沦为殖民城市,现代邮政的发展也打上了外国移民烙印,博物馆所在的这座建筑就是巴洛克式的,当初也主要是为俄国人服务。”工作人员这样介绍。再往前走,又是一个绿色的邮亭,这种美观别致、实用便捷的邮亭,是民国时期哈市街道上独有的风景。后来全国许多地方竞相仿制,绿邮亭也成为诸多邮政设施中的一种。

  藏品展示哈尔滨人性格

  记者在邮政博物馆里找到了一份“日伪存折”,讲解员说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日伪政权统治下的冰城邮政行业员工月薪为56元,而存折显示该员工每月必须在邮政储蓄固定存入13元,一年后储蓄额度又增加到了26元。1944年前后,侵华日军走向穷途末路,为筹集军费,邮局强迫员工每月定额储蓄,甚至储蓄额度将近工资的一半。后来预感到末日已到,他们强迫员工上交存折,这张“日伪存折”持有人冒着被杀的威胁,谎称存折丢失,才留存了这一罪证,而存折里的存款则被侵华日军侵吞。

  邮政博物馆展品中,当然少不了各式各样的邮票,其中尤以哈尔滨解放之初发行的邮票最有地方特色。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了,为解决通信不畅的问题,当年11月22日人民政府发行了东北解放区首枚邮票。记者看到,这枚邮票图案上方印有“中华邮政”、下方为“东北邮政管理总局”字样,正中间为毛泽东头像,两侧印有“实现民主争取和平”标语。据介绍,与其他解放区邮票相比,哈尔滨地方邮票种类最多、票面内容最丰富,充分体现了长期受压迫的哈尔滨人对当家做主的欢欣鼓舞。

  孤品背后藏着一段秘闻

  记者在邮政博物馆里,还看到了被集邮爱好者称作“黑题词”、“大片红”的集邮孤品。据展馆负责人介绍,这两种“名品”是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为庆祝该馆开馆选送的临时展品,两件国宝级珍邮均为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镇馆之宝,从未在北京之外的地区展览过,在这里的展期也仅为三天。

  记者了解到,“黑题词”印制完成后,未及发行就被收回,并予以销毁,流出量不足10枚。“大片红”是为纪念1968年9月5日除台湾省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成立革命委员会而专门设计的一套邮票的样票。当时“大片红”邮票因故未获批准发行,仅仅停留在样票阶段。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