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新闻网讯 “十一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牡丹江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趟出了一条符合牡丹江实际的、具有牡丹江特色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道路,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发展指标实现“三个翻番”。五年内,实现了“财政收入三年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四年翻一番、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翻两番”的跨越式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省内领先,经济总量位次前移,2009年综合发展指标跃居全省第一,为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发展措施实现“三个迅速”。以超常举措、超常规发展,迅速摆脱“三低”局面,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迅速放大开放、旅游、生态、存量等优势,实现了工业提速、农业提效、服务业提档升级;通过大手笔规划、大投入建设大牡丹江、新牡丹江,迅速改变城乡面貌,增强城市功能,拉开城市框架,宜居、生态、幸福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发展成效实现“三个提升”。坚持不要群众不得实惠的增长,逐年加大民生投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民生质量全面提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初步发展,光伏、影视、动漫、电子信息等产业初露端倪,产业层次逐步提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四个县(市)进入全省十强县行列,物流、金融、商贸功能不断增强,经济活跃度全面提升。
更为弥足可贵的是,经过五年的奋斗,牡丹江全市上下形成了一种不甘人后、不气馁、不服输、不言败的精神风貌,发扬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克服了“三低”的不利影响,克服了金融危机对外向型经济的严峻考验,这些都已成为该市今后发展的精神财富和不竭的动力源泉。
“十一五”开创了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速度全省领先,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特色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工业产业扩能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非公经济规模日益壮大,是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的五年。基础设施和城乡建设加快。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取得新突破,县域经济和城乡经济长足发展,牡海宁和绥东穆两个经济核心区协调推进,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快的五年。改善民生成效最显著。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年均增长11.3%和17%;城市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改造进展迅速,城镇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8.3平方米和25.7平方米。社会保障、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是老百姓得实惠最多的五年。生态环保与资源节约取得积极成果。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森林生态、耕地与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流域水环境和城镇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地质和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与防治工作得到加强,是生态建设不断加强的五年;改革开放步伐明显加快。东北亚经济贸易区开始起步,哈牡绥东产业带初露端倪,沿边开放先导区上升为省级战略,国际经贸陆海联运大通道初见成效,对外贸易质量不断提高,境外工贸区和跨国农业合作发展加快,绥芬河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