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牡丹江
搜 索
“十一五”以来牡丹江全力加快大项目建设回眸
2010-11-12 10:05:00 来源:牡丹江日报电子版  作者:张淼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12日讯 虽说刚入冬,可雪城人项目建设的热乎劲根本没减,就像上了发条的机器。拿9月28日市区25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竣工来说,在当天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雪城人不仅收获了累累硕果,同时也在为明年的项目建设播种无限的希望。

  追赶跨越方兴未艾,大项目建设热度不减。截至9月末,雪城年初确定的260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中,171个项目实现开复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60.6亿元,分别完成计划开复工项目的84.2%和63.8%。

  这么多大项目纷至牡丹江的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园区建设。沿哈尔滨至牡丹江到绥芬河和东宁,再延伸至俄罗斯,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上的13个境内外园区,“串”起了一个个珍珠般的大项目,让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这条“珍珠链”熠熠生辉。

  一个壮大市本级的“经济特区”

  5月17日,总投资16亿元的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北方工业园风电装备项目在开发区开工奠基; 6月1日,投资4.1亿元的国际会展中心、中俄文化交流中心项目全面开工建设;7月8日,总投资25亿元的东旭集团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签约落户开发区……

  牡丹江对俄经济开发区今年的大项目建设,让人不禁想起开发区“十一五”以来一幅幅令人激动的画面:2006年开发区5个项目集中开工建设;2007年开发区7个大项目举行开工奠基仪式;2009年,开发区引进的15个重点项目正式开工、开业。

  牡丹江对俄经济开发区,因为是我市市本级财源建设和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所以也被许多人称之为牡丹江的“经济特区”。这个“经济特区”成立于2006年1月,是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对俄贸易工业园区和江南新城区基础上整合而成的。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目前开发区市政建设已初具规模,新区功能日趋完善,已初步形成了电子、木业、机械、化工等产业雏形,一批战略投资者相继在此落户。

  2010年,是开发区有史以来拆迁量最大、困难最多、政策影响最复杂的一年。开发区不仅在重点项目建设上实现了新突破,而且还在调规扩区、项目融资、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破解了种种难题:

  7月1日,开发区财税体制运行。此举将大大提高开发区招商引资、投融资、偿还贷款等方面的能力,对开发区实现快发展、大发展起到拉动作用;

  6月中旬,开发区委托有关单位重新编制江南新区总体概念规划、核心区域城市设计,目前开发区正在编制桦林·五林工业园区项目可研。编制的新规划将为我市实现完善江南新区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承接产业项目能力的发展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开发区提出江南新区将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电子信息等高新产业,使之成为开发区经济发展的新支柱产业,打造会展经济中心区、商贸中心区、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区“三个中心区”。围绕着这个目标,开发区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年初以来,开发区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土地经营管理,土地收益不断提高,开发区基础建设有了新变化……

  “争取到2015年,开发区初步建成休闲宜居的现代化新区、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核心区、东北亚进出口加工基地,成为牵动牡丹江追赶跨越发展的增长极。”开发区有关人士说。

  六个错位发展的增长极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内牡丹江段7个境内工业园区已入驻企业538家,比去年同期增加82家。

  这7个境内工业园区,除了牡丹江对俄经济开发区,还有其他六县(市)的6个园区。随着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建设升级为省级战略后,6县(市)的6个园区将成为全市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那么这些园区如何实现错位发展?如何实现联动发展?

  从经济一体化角度看,建设沿边开放先导区与招商引资、吸引战略投资者以及旅游、会展、商贸、机电加工等方面都有关。这就需要各个园区站在建设大牡丹江的高度,拉开工、农、商、贸及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框架。需要市区及各县(市)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一体化和错位发展,从而形成沿边开放先导区的支撑体系。

  2008年,我市成立了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领导小组,这个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统一领导加工区牡丹江区域的建设工作,研究制定重大方针政策,统筹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同时,我市还组建了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办公室,突出对加工区牡丹江区域发展建设的规划、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职能。加工区办公室在加工区领导小组领导下,对6县(市)开发区实行统分结合、双重管理的领导体制。

  2009年10月16日召开的市委常委会,任命了6县(市)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兼任加工区办公室副主任。至此,加工区办公室领导班子已经配齐,职能科室人员到位。加工区办公室将按照《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发展规划》要求,合理规划、统一布局,全面建设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

  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样的管理体制彻底结束了以往职责不清,多头管理的问题,今后加工区将成一个政令通达,上下一体的整体,这对加工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对于各园区今后的发展,市委书记徐广国在市委十届十四次全会上更是提出明确要求:全市要推动海林、穆棱两个园区提档升级,鼓励其他县(市)通过飞地经济、园区合作、场县共建等形式,辟建特色园区,形成县县有园区、区区有特色,相互联动、错位发展的整体格局。

  六个开拓俄罗斯市场的载体

  牡丹江的最大优势就是区位优势。

  要想让这个区位优势变成经济优势,牡丹江需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在全国对俄开放中牡丹江能做什么;二是在与俄能源、资源的合作上牡丹江可以做什么,这正是我市提出打造沿边开放先导区的内涵。

  牡丹江市是传统的对俄边贸地区,但多年来我市仍没有彻底摆脱“过路财神”的角色。结合俄罗斯远东及我市的具体情况,我市决定走一条创新之路--依托境外园区及企业,拓展境外加工制造、森林采伐、矿产资源采掘、房地产开发、种养业等领域合作,从而形成内外园区互动、进出口加工并重、各产业齐头并进的对外经贸发展格局。从省和国家层面看,这种格局极大丰富了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

  境外园区对于破解中俄贸易合作瓶颈和提升产业层次,提供了新的途径。目前,我市共有6个境外园区,入驻的39家企业已经投资21亿元。在多年贸易实践中,境外园区创建出“境内半成品—出口低关税—境外成品销售”模式。这种模式是国内企业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一种新探索,通过这种模式,可有效规避俄罗斯“灰色清关”、“禁商令”和欧美贸易壁垒,为国内企业“走出去”提供有效的载体和平台。

  比如说,乌苏里斯克园区中的鞋类生产企业都在俄注册商标,生产运输销售程序均符合俄罗斯的法律、法规,完全不受打击“灰色清关”政策的影响,有效规避了风险。入驻园区企业主要采取国内生产半成品,半成品出口到俄罗斯园区,在境外再加工成成品销售。

  此外,在境外园区建厂,还能大大减少运输费用,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仍以制鞋为例,原来每节火车能装载12000双成品鞋,每双鞋的通关运输成本约合10美元。现在出口半成品到俄境内加工,每车能装运半成品鞋30000双左右,每双鞋的清关运输成本在1美元左右,这样就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还能缩短运输到俄罗斯市场三分之二时间,为企业占领市场抢占了时机、商机。

  最重要的是,境外园区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境内外产业联动发展上。境外园区不仅可促进境外境内产业集聚和联动发展,还将推动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的建设速度,助推我市构建“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为我市抢占中国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制高点,最终辟建中俄跨境经贸合作区和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积累新经验。

  13个园区是大项目的载体,13个园区是新的经济增长极,13个园区更是我市实现“十二五”宏伟目标的有力支撑。如今,我市上下正按照“通过打造支柱企业集群、加快企业向产业带和园区集聚集中,推动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转变”的要求,全力建设好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上的13个境内外园区,让它们更好地为我市新的追赶跨越增添动力。

责任编辑:丁洋